首页 穿成炮灰配角的奶奶(快穿)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182 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荣王要造反, 这并不难猜,赵弘难道不知道有时候防备过头了, 更会让人猜疑。

你这么防着, 生怕别人不知道你要准备干坏事吗?

且侯府的探子虽然不能接近赵弘,但是宋静的一举一动还是能表明的。

宋静一开始听了圣旨都在收拾家当,准备前往封地。

只一次端了鸡汤进书房, 还待了很长时间才出来, 之后的日子经常焦躁不安。

这样你告诉别人,王爷当时就是拉着王妃和那些幕僚在书房谈论诗词歌画, 王妃之后之所以心绪不定, 是因为太高兴了, 谁能信?谁又会去信?

再加上京城里的蠢蠢欲动, 真当当今皇上是傻子吗?

唐梨花觉得可笑,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 男主赵弘的所作所为,他自以为的精妙策划,看着就像是在开玩笑。

皇帝在位几十余载, 对京城的掌控不说固若金汤, 但要随便一人就能夺了他的皇位, 造反成功, 他这个皇帝早就没了。

明明在小说剧情里, 赵弘还是挺正常的一人啊, 心有成算, 且成了皇帝后,也没出什么大错。

怎么只要有一点蝴蝶翅膀,让他路没有之前顺了。

没有太后的看重, 又让皇帝彻底失望, 他便昏了头。

这时候你无论是什么想法,都该老老实实的回自己的封地,再韬光养晦,慢慢壮大自己的势力,到时候皇位上的不管是现在的皇帝还是新帝,慢慢谋划,也可拼一拼。

现在你早就上了皇上的小本本,皇上知道你不老实,肯定不会觉得你要去封地了,就放心了。

反而这时候该是监视的更严的时候,什么叫暗渡成仓都不知晓,这场谋反,基本没有悬念。

唐梨花漠不关心,但她大概能猜到赵弘会用那几方势力,首先是与唐梨花有书信往来的礼部尚书张文山。

别看张文山只是礼部尚书,但他的女婿却是禁卫军统领,整个京城都在他的管辖之下。

张文山得知自己二女儿真正死因的那封信,就是唐梨花传给他的。

其实赵弘这么心狠,唐梨花是没有预料到的,等她知道的时候,赵弘已经给那可怜的姑娘下了毒药,唐梨花也回天乏术。

本来不想只想看戏的唐梨花,头一次起了不想让赵弘好过的念头。

所以唐梨花传了那封信,目的很简单,只是想看看礼部尚书的态度,若是他们不疼女儿,那唐梨花做再多也无用。

但结果唐梨花还是满意的,在接下来的几次试探后,张文山以为唐梨花是大皇子的人,只谨慎小心的透露自己会为女儿报仇,只让大皇子大业得逞,允他告老还乡。

之后张文山在朝廷作为三皇子党冲在最前头,是唐梨花的授意。

这样是为了获取三皇子的信任,打入内层。

再不经意提醒三皇子,他女婿是禁卫军首领。

时间紧迫,三皇子要谋反就需要人手,而禁卫军无疑是最好的人选,若是禁卫军真能为他所用,那这次事情至少增强了几层的胜率。

张文山适时的露出自己的贪婪,表示自己有所求,他要张家永远是王妃的母族。

赵弘同意了,并不觉得不满,反而是十分满意。

若是他能登基,宋静必为皇后,皇后的母族,虽没有亲缘,他也会提拔,只为了皇后的颜面。

张文山取得了赵弘的信任,但是此等大事,赵弘不可能什么都告诉张文山,连何时动手什么计划都没说,只让张文山等信号。

这是张文山的这边布置,还有就是赵弘自己的护卫军,他现在已经是亲王,可以光明正大的招揽自己的护卫军,虽不可超过五十人,但这五十人在重要时刻,还是有些用的。

特别是这五十人都换作了自己养的死士。

荣王离京最后一日,宫中皇后提出要去太庙祭祖,本就到了每年去太庙祭祖的日子,皇后又在太后处哭诉,荣王这一去封地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如今他已成家,该是让□□们瞧瞧。

太后本以往就对三皇子疼爱,如此一说更是心中不忍,便同意了皇后的话,当夜便告诉了皇帝。

皇帝口谕到荣王府,让荣王在京多留几日,待到太庙祭祖完再去封地。

荣王接旨,隔日带着王妃在白玉楼买了好些东西,样子十分闲适,倒真像了一个闲散王爷。

太庙是在京城外的武夷山上,祭祖可是一众主子一同出行,皇帝皇帝还有萧贵妃,几位皇子一同陪行。

只是临出行前,太后的头疼又犯了,只能在宫里养着,缺席了这次太庙之行。

一行浩浩荡荡的队伍往京城外去了,除了皇室更有朝廷命官陪同,宁远侯亦在此列。

皇帝出行,文武百官随行,京中也有人把守。

皇帝不放心荣王,也同样不放心对皇位野心勃勃的大儿子。

所以走之前,留了不起眼的五皇子坐镇皇城,而有太后在,皇帝也是放心的。

自皇帝倚仗出了京城,唐梨花便下令侯府封府,一干人等都不许离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