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怕林自初早安排,放細作潛在京都,趁著他離開京都這段時間,輕易便能派細作借著太后的手控制整個皇宮。這樣的話,便是將太后和皇上被捏在北涼的手裡。
表面上高時明和太后各退一步,能將黎國的危機以和平的方式揭過去,可京都離北境相隔這麼遠,這也是北涼趁京都政權過渡期,舉兵南下的絕佳時機。
高時明不得不提前防備。
就在他猶豫是不是自己多心時,聖旨捲起的一角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聖旨一般寫在粉蠟箋上,這種紙平滑細膩,造價高昂,但十分輕薄。為了長久保存,往往書寫完畢會裝裱在明黃色的絲綢上,背面往往還秀著栩栩如生的龍紋。
像這樣會捲起一角的拙劣裱裝技藝,不絕不會在宮中出現。
高時明命人尋來裝裱書畫的大師,在大師的操作下,成功地剝離出一層寫著罷免佐親王攝政之權的粉蠟箋。在這層粉蠟箋之下,還有一張尺寸更小的粉蠟箋,上面是蕭彧的親筆,而國璽也因為粉蠟箋輕薄,在下印時也印在了下層的粉蠟箋上。
「朕於襁褓,奉承洪業,未敢鬆懈朝夕。然朝局不穩,敵寇壓境,皆咎在朕無大義滅親之德。今朕痛思己過,安能因母妃之生恩,而無視其暗通敵寇亡我黎國歟?」
「太后周氏,思慕北涼王啟,兩人暗有書信往來,今欲合涼黎二國為一,宣揚漢室之正統,意欲攜朕以令諸卿。大黎危矣!」
「故朕親發詔令,命佐親王總攬三軍,即日發兵以正清北境。戰久不還都,勿念罪君安危,佐親王自可取山河自重,以續黎光。」
千算萬算,眾人都沒料到太后與北涼王啟是舊交!
那些壓在北境邊上的大軍,根本不是為了等一個開戰的時機,而是等著兩國合二為一,他們南下接管重新劃定的防區!
太后與北涼王啟的關係暫且不論,北涼肯擁蕭彧為帝便已經足夠迷惑周太后,這聽起來很像是北涼甘願臣服於周太后,未來兩國的江山都將是她兒子「蕭彧」的。
可天下哪有這樣的美事?打開國門只是一個開端,後面緊跟著便是亡國滅種。這是連蕭彧都能看透的拙劣謊言,周太后竟然信以為真。
得到蕭彧密詔的他們,很快便做出了反應。高時明不得不立刻趕回北境,他將京都和蕭彧的安危都交給楊仲輔,命他借帝後大婚儘可能地拖延時間。
而他則是要以快打快,先發制人,帥兵逼退北涼大軍,再回援京都。
所幸這段時間裡,楊伯安按照說定的計劃,積極籌措糧草和軍需,水路陸路合理利用,以最快的速度在既定的位置設倉儲備。
一直壓在邊境的北涼大軍,沒料到高時明會選擇暫緩起復京都,而是親自上陣,帶兵殺了個回馬槍,夜襲敵營。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甚至北涼沒能派出得力大將,便在他的攻勢下匆匆退兵到烏山口以北。<="<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