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能收服楊仲輔,站在太后黨的陣營里,其他那些觀望的人,又何談靠向她呢?
「楊卿。」太后和顏悅色地喚楊仲輔出列,「哀家觀你氣色有所好轉,可是回府靜心頗有成效?」
楊仲輔不卑不亢地作揖道:「回太后娘娘話,微臣愚鈍,在府中日夜苦想才能體諒太后的苦心。
「眼下雖無實證說明王爺舉兵謀反,但太后擔憂王爺擁兵自重,卻不無道理。況且皇上已年滿十三,按禮法也該擇適齡秀女入宮伴駕。」
「考慮到皇室血脈稀薄,為鞏固國本計,擇定未來國母入主中宮,也是極好的。」
外人聽來,楊仲輔更像是當眾與太后談條件。
誰都知道高時明潛回京都,昨夜與他在書房密談。今日朝會,他便暗示太后封楊清淺為皇后,很難說他不是在主動示好,在兩黨中間為自己謀一個更好的條件。
一言以蔽之,高時明給出的條件,他並不滿意,所以他願意向太后示好。
至於冊封楊清淺為皇后這事,正合周太后的意。外人旁觀,也只會腹誹一句皆是姻親利益。
然而,楊仲輔沒等太后笑著應下,他便繼續道:「中宮可立,如今正好也是皇上親政的時機。如此,帝後大婚,皇上親政,豈不是好事成雙?」
「依微臣愚見,可遵太皇太后遺旨,提前促成皇上大婚後親政,並收回佐親王統攝朝政之權。至於是否廢黜佐親王,其謀逆之嫌,可待佐親王查實辨明後,再行商議。」
出乎意料的,楊仲輔居然帶頭高呼,要罷免高時明的攝政之權,但他給出的前提是皇上要親政。那麼,在這個前提下,他便是在要求太后也不能再垂簾聽政。
這並不是推到一人,改立他人的主張,而是提出另一種全新的假設,要將兩方政黨排除在攝政之外,推舉小皇上蕭彧親政的全新主張。
於中立黨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折中選擇,甚至可以說,這是最公正不阿的保皇黨行徑。
若年幼的帝王親政,那就相當於兩大黨爭各退一步,以和平的手段對京都進行一輪洗牌。且楊仲輔雖在推舉自己的女兒為後,但也主張大選秀女入宮。
屆時,前朝後宮,人人大有可為。
那些搖擺不定的官員,以及楊仲輔自己的勢力,甚至是依附於太后的勢力,聞言紛紛出列表示「楊大人言之有理」,大有太后不點頭,就是她藏有私心,意圖牝雞司晨的輿論趨勢。
甚至攝政王黨羽也跟著琢磨,認為楊仲輔的提議極有可能是高時明的主張。
攝政王還政,卻不談及兵權,而太后退居後宮,看似雙方各退一步,留一方新天地給皇上和文武百官運營。可高時明退仍手握重兵,進仍可把控朝局,反倒是太后麾下的黨羽散了乾淨。
畢竟權衡之下,人精似的中樞官員,哪甘心扶持太后當朝?
那他們不如轉而扶持年幼的帝王親政,還能贏一份扶持之功,更別說皇上本就與高時明更為親厚些,相當於賣人情給高時明。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