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长之路[慢穿]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24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他爬在抓周席上,看摆满了一大桌子的东西,在一堆东西里面爬来派去看 好一会儿后,这才挑了一本三字经和一支笔。

荣嫔看到小儿子挑的东西都是比较安全的,她这才舒了一口气。

毕竟很多人在抓周宴抓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这个孩子以后会走的方向了。

要是小儿子抓的东西寓意不好,给皇上和太皇太后留下不好的印象,那可是很可能会影响小儿子一生的。

康熙这次过来的时候,顺便把才三岁多的太子胤礽也一起带过来了。

小太子如今才四岁,整个人肉嘟嘟的,看着十分可爱。

不过可能是由皇上亲手养大的缘故,小太子除了愿意跟着太皇太后外,就喜欢贴着康熙这个父皇。

在陶长安抓周的时候,康熙大部分精力都被一边磨着要抱的小太子给吸引去了,可没有多余的精力关注陶长安这边。

等最后看到陶长安抓到了书籍和毛笔以后,也只是按例赏赐了一番,就跟太皇太后带着小太子一起走了。

那些参加宴会的人,自然有宫人在前面引路,把人请到宴会厅那边去用膳。

等人走得差不多了以后,荣嫔忍不住抱起小儿子,生怕儿子因为皇上偏心太子的态度给伤了心。

如今小儿子已经一岁了,懂事得早,虽然从来没有这么缠着自己这个额娘追问关于皇上的事情,但孩子到底是孩子,哪里有不想让父皇多陪自己一会儿呢!

可惜自己如今已经失了皇宠了,皇上偶尔能够过来一趟,也只是看在两个孩子的面子上而已。

皇上亲自养育太子,哪里还顾得了其他孩子啊?

看着太子那边受宠,而自己儿子女儿却只能够眼巴巴的望着,连见皇上一面都难,这让荣嫔心理十分发酸。

可这种情绪在宫里是最要不得的,为了不让人发现端倪,荣嫔只能够掩饰性的低头,假装给小儿子整理衣服,借此收敛好情绪以后,这才一副什么都没发生的模样,继续陪两个孩子!

陶长安已经是一个心理十分成熟的人了, 可不会再去渴望什么父爱,有那个时间去期待帝王的亲情,还不如多修炼一下实在。

起码自己修炼了,还能够让内力增长一丝, 那帝王的亲情太过虚无缥缈, 说变就变,还是别浪费时间了。

经过一年的修炼, 加上对丹田那丝气息的吸收, 让陶长安的修炼速度快了很多, 内力已经修炼到第二层了, 相当于以前在无灵世界修炼十来年的成果了。

要不是对习武这部功法十分熟悉, 以前也修炼过几次,又有刚出生时候保存好的那丝气息加持, 陶长安也不可能修炼得这样快了。

这一世陶长安即使因为修武力气比一般人大了, 但他早已经学会怎么控制力度了, 倒是没有让自己一身大力气显露在人前来。

只是让照顾他的喜梅觉得小主子手脚十分有劲,才一岁多走路就十分利落, 不用大人抱了。

看着儿子身体健健康康的, 连生病都很少,这让荣嫔心理安稳了很多,要是小儿子再出什么事情, 她可就真的要不想活了。

这可是自己最后一个儿子, 后半辈子的依靠, 经历过太多丧子之痛以后, 让荣嫔对其他事情已经看淡了很多, 变得十分在乎孩子的健康了。

平时荣嫔也会亲自照顾荣宪公主和陶长安两个人, 要是实在没时间的时候, 也只会让刘嬷嬷和喜梅两个人靠近两个孩子。

已经失去了四个孩子了,荣嫔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面,已经变得非常谨慎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真的有人想要伤害自己的孩子呢?

那后果实在是太过严重,荣嫔觉得自己承担不起那样的后果,宁愿自己麻烦一点,也不想给任何人有机会伤到孩子。

荣宪还懵懵懂懂的,自己额娘让她怎么做,她就怎么做,十分乖巧听说,至于陶长安,以他的敏锐性,不觉得有谁能够暗中对自己动手脚,还能够不让自己发现的。

但他也能够体谅额娘的心情,因此也十分配合着荣嫔,不让他去的地方他就不去,反正他也不是真正的孩子,没有那么多好奇心。

如今是康熙十七年了,胤褆这个实际意义上的大皇子,因为要开始启蒙了,年初的时候就已经从大臣家里的回到宫里住了。

也不知道胤褆是不是在臣子家里被人捧惯了,性格比较高傲霸道,回到宫里好不容易见到父皇额娘,他自然十分期盼能够得到亲生父母的重视。

可惜他的额娘惠嫔乌拉那拉氏对他这个儿子确实非常重视,心疼这个从小就不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儿子,对他十分疼爱。

在母爱方面得到满足以后,胤褆在父爱方面,就感觉有点不大满足了。

毕竟他自认自己作为父皇的长子,父皇应该非常重视自己才对。

可只有年初回宫的时候,见过一次父皇外,其他时候胤褆确是很少能够见到康熙这个父皇的。

', ' ')('

比了一下胤褆在民间见到那些父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他还是有点不大适应作为皇子跟康熙这个皇上之间是怎么相处的。

本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要是康熙这个父皇对所有的皇子都一视同仁,并不经常见面也就算了。

可胤褆看到自己父皇天天把太子弟弟带在身边教导,凭什么太子弟弟就能够天天见到父皇,还能够得到父皇的疼爱呢?

感受到其中的不公平,胤褆到底还是一个孩子,心里自然会不平衡,不自觉的会想着跟胤礽比一下。

可惜越是对比,就越能够发现自己就好像是一个捡来的孩子一样。

这让一向作为臣子家中心,非常受人重视的胤褆心里落差非常大了。

胤褆开始针对起四岁多的小太子,觉得只要自己向康熙这个父皇证明,自己比太子弟弟厉害多了,父皇就肯定能够更加疼爱自己一些。

那种不服气的心里,宫里是个人都能够看得出来。

胤褆作为自己第一个能够活到这么大的孩子,康熙自然也是看重大儿子的。

康熙觉得自己可以跟二哥福全做到兄友弟恭,成为一对好君臣,自然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和睦相处。

康熙觉得自己以前没能够享受到的父爱,一直被自己父皇忽视的苦楚,自己一定不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也体会到,因此对每个孩子他都是比较看重的,会经常过去看看关心一下孩子们。

胤褆当然也在被关心的行列当中,可惜就是体会过康熙对自己的关心,作为孩子的胤褆才想要更加受父皇的重视,希望能够得到康熙这个父皇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可惜即使是实际上的长子,康熙到底十分忙碌,能够在忙完国事之余,分给胤褆的关注十分有限了。

跟太子可以随时见到康熙这个父皇,可以享受到父皇绝大部分的关心关注相比,胤褆发现自己和后面的几个弟弟,就跟捡来的一样。

惠嫔对于这个好不容易才活下来的儿子,自然是十分关心的,因为儿子喜欢跟太子处处较劲的事情,惠嫔也是伤透了脑筋。

劝了胤褆不知道多少遍了,让他不要在明面上跟太子过不去,这让太皇太后和皇上看了,万一惹得他们不高兴怎么办?

可惜胤褆到底不是在惠嫔身边长大的,长到五岁多才回宫,他的性格已经初步形成了,自然不怎么听惠嫔这个还不是十分亲近额娘那些劝告的话语的。

胤褆作为上书房第一个入学的孩子,所享受到的师资力量自然是十分优秀的。

康熙对皇子的老师那是选拔得十分严格的,不是最好的,也不会安排来教导自己的皇子们。

本来胤褆听说如今四岁的太子已经会背诵三字经了,想着自己大太子弟弟两岁,提前进学了以后,比他多学两年,在学识方面肯定能够比得过太子弟弟。

可惜胤褆已经学了一段时间了,才发现那些字认识自己,但自己不认识它们啊!

他怎么都记不住老师们教的那些字要怎么背诵怎么写?

尽管他已经使出了所有的力气,十分的努力想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装进脑子里面,可惜才记住这边,就忘记了前面学过的那些!

在努力了好几个月以后,发现自己确实不是那块读书的料以后,胤褆只能够想着通过其他方面来胜过太子弟弟了。

仗着自己比太子大两岁,胤褆觉得在体力方面,自己绝对比太子厉害多了。

脑子不行,自己起码能够在武力方面胜过太子吧。

康熙看着大儿子绞尽脑汁的想要胜过太子,拼命读书练武的样子,还是感到非常欣慰的。

他虽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之间能够兄友弟恭的和睦相处,但也不想见到自己的孩子一点本事都没有。

孩子们之间能够进行良性竞争,你追我赶的努力学习,康熙还是十分乐意看到的。

这也是康熙虽然不大喜欢大儿子胤褆处处想要压太子一头的行为,却并没有直接制止的原因。

毕竟胤礽作为太子,以后想要做到康熙这个位置,成为大清的下一任皇帝,自己本身也得有足够的本事,能够压制住其他兄弟才行。

这个皇位可不是那么容易坐的,康熙从八岁开始登基,直到后面亲政,一路走来可是十分艰辛的。

他可不想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大好局面,等以后太子接任以后,就让大清由盛世转向衰落,康熙对太子的期望可是十分高的。

他希望这个可以说由自己亲自教养出来的太子,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承担得起大清的重任,以后把大清治理得越来越好,才能够让爱新觉罗的统治千秋万代下去。

康熙这个时候十分雄心勃勃的想要把大清推向盛世,稳固他们对大清皇朝的统治。

这个时候自然就对自己的继承人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了,有这胤褆这个大哥来跟太子比拼,康熙觉得更能够激发太子学习的动力。

兄弟间良性竞争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好处的,康熙也不想养出一堆好吃懒做,什么都

', ' ')('

不会的皇子公主出来。

康熙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高,平常在处理完国事之余,他也会手不释卷的学习各种他觉得有用的知识。

对自己要求都这么高了,自然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拿不出手的废物,为了让以后的皇子公主能够学更多的知识和本事,康熙还跟大学士们详细的制定了上书房那边每个阶段需要学习的学习内容,务必保证皇子公主他们从上书房学出来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学富五车、各有特长的有用之才!

那天还没亮,三更天就让人起床到上书房读书的规矩,就是康熙这个时候定下来的。

陶长安其实也听说了胤褆和胤礽之间的事情,两个可都还是孩子呢,就搞得这么复杂,不愧是皇宫里面出来的孩子,简直要成精了!

自己在钟粹宫就能够这么清楚的知道胤褆和胤礽之间比拼的事情,估计这宫里的人几乎都已经知道这些消息了吧!

以前听说这宫里连一块石头都能够说话, 很多事情即使做得再隐秘,也能够十分轻易的就被人给窥见了。

意识皇宫这边到处到处都是眼线以后,陶长安顿时凛然,警告自己以后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 可不能够用小空间和动用内力精神力什么的。

这些只能够作为隐蔽的自保手段,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轻易不能够动用。

尽管陶长安活过的年月比这里的人多了很多,但他可不敢小看任何人, 尤其是心眼比筛子还多的宫廷中人。

能够在宫里混的人, 要是没有一定的本事, 早已经不知道死在哪个角落去了。

自己的这点心思, 估计在那些人精眼中就跟透明的一样, 为了不让任何人发现端倪,察觉到自己的不同, 陶长安只能够让自己先不用那些超出普通人的能力来走捷径了。

毕竟要是用习惯了, 谁知道哪次会阴沟里翻船, 被人碰巧看见了呢!

至于自己拥有这些能力缺不用,会不会浪费的问题, 在陶长安看来, 拥有能力就没有浪费这么一说。

自己有能力却不用,那是自己的个人选择,但要是一点自保能力都没有, 到了关键的时候想用都不能够用, 那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反正这一世陶长安主要是用来磨练心境和心机, 动用武力只是次要的自保手段。

没有到必要的时候, 陶长安还是会尽量用偏向用算计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反正原主在历史上的人设, 也是一个文采比较出众, 擅长编书的文人形象。

陶长安不介意让自己以这样的形象示人, 这样其实也可以降低其他人对自己的防备之心。

毕竟有一句俗语说得好,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就可以看出文人对一般人造成的威胁根本不大,最多也只不过是嘴上说得多,但让文人去实际做事,效果就显得不那么好了。

文人的威胁比较小,这也是很多朝代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会逐渐倾向于重文轻武的现象,其实也是皇位上那位有意偏向形成的结果。

在陶长安有意的控制下,他这一世的体形比较偏向文人清瘦的样子,看着好像十分无害,不会给人造成威胁的模样。

', '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