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層是手術室,對於顧曉帆他們外科醫生來說,手術室是要常待的地方。水泥砌的洗手池,空曠的手術室。對顧曉帆他們來說無一造成衝擊。
「我們再到外科病房看看。」領隊的中醫科醫生說。
外科病房是兩個門對門的大通間,每間擺放著十幾張病床,旁邊用木棍支撐做了輸液架。有十個左右的病人在住院。
51批領隊的男醫生說:「條件就是這麼個條件,大家儘量克服困難。這邊最忙的是中醫科。這些年我們中醫在這邊很受歡迎,針灸、艾灸、推拿,之後你們就看到了, 每天中醫科的隊伍是排得最長的。很多部落的酋長都跟著一塊兒排隊。」大家想著那個畫面,酋長前簇後擁也得站在科室門口排隊的光景,不約而同都笑了。
「另外,病人外傷挺多的,這邊道路狀況不大好他們騎摩托容易有事故,另外附近的採石場也多,經常是內臟、骨傷的比較多。沒有那麼細分,大外科的手術,我們都做,骨科的只有一名骨科醫生,我看你們這次是市醫院的骨科醫生來了。另外重點是婦產科也這邊傳染病比較多,母嬰阻斷也是極大的考驗。不過雅溫得有婦兒醫院也是我國援建的,相對會分流一部分我們這邊的病人……」
顧曉帆一邊聽著講解,一邊看著這裡的醫療環境,確實艱苦。
醫療隊有一名自己的廚師,配合當地的一名廚師給醫院和醫療隊做飯。
顧曉帆他們來時還帶來了國內援助喀麥隆的大量藥物。可以說無論是技術還是物質上都帶提供了援助。
醫生宿舍兩人一間。顧曉帆恰好和中醫師杜立秋分在同一個房間。
杜立秋帶了一大箱方便麵,顧曉帆聽有經驗的同事建議,也帶了一箱。兩人一進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方便麵放在桌子上,莫名的喜感。
「哎,先別說其他,第一件事就是希望我可以適應這兒的飲食。」杜立秋三十多歲,說著從包里取出幾個小包,遞給顧曉帆:「這邊潮濕,我來前帶了點祛濕的茶飲,你泡著喝。」
「謝謝!」顧曉帆接過,仔細收起。
來到這裡和在杉南一樣,既要坐門診也要上手術,顧曉帆每周一三五門診,二四六手術。
直到顧曉帆真的上手術台,才知道這邊的條件的艱苦。相比於國內,但就最基礎的無菌操作,都不能達到一定的標準。
由於當地人傳染病情況複雜,尤其愛滋病等血液傳染病的病人不少。所以做手術的時候,如果在國內都要進行傳染病二級以上防護,防護用品包括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一次性工作帽、防滲漏隔離衣、一次性乳膠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等。
但這邊他們只能儘量保護自己,自己戴好護目鏡或者面屏,防止體液、血液噴濺到皮膚黏膜上。要是骨科手術,還得防止骨屑飛濺等突發情況,手術過程相比於國內更具一定的危險性。
但幸運的是顧曉帆在這邊碰到一位好搭檔——手術室的護士長迦娜。她在這裡工作很多年,和很多批次醫療援非的醫生一起搭班工作過,所以她會一點中文。
而剛到喀麥隆,雖然學習了幾個月法語卻一天都沒有實戰過得顧曉帆來說,遇到這樣一個搭檔真的是萬幸。醫療業務上她和國內的醫生配合過,經驗豐富。語言上她就更沒有阻礙。
因此排除條件艱苦以及語言上的不便,還有些偶爾出現的不可控因素,顧曉帆在這裡的工作開展總體還是比較順利的。
醫療隊到非洲大約半個月的時候,醫院裡進行了一次聚餐,順便慶祝五一勞動節,雖然來到這家醫院的當晚,他們就有聚餐, 但當天是工作日,所以簡單吃了頓飯就散了。
這次時間充裕,第二天很多人都輪休。當晚,食堂的師父準備了餃子。這是顧曉帆在非洲吃的第一頓餃子。
聚餐的氛圍很好,顧曉帆雖然不愛說話,但聽著大家的交流和他們跟家人視頻的趣事也發自內心地跟著開心,甚至有的同事在非洲也能了解單位的八卦新聞,講起來熱鬧得不得了。
雖然他們是一個醫療隊,但來自山南不同的三甲醫院。
為了更好地融合,領隊房振華提議大家重新自我介紹一下。
大家剛開始有點拘謹,房振華便第一個說:「我來拋磚引玉啊,我是人民醫院心內副主任醫師、副主任房振華,孩子上高中,今年高考。平時和家裡視頻主義好就是關心孩子成績。愛好麼寫毛筆字。沒事寫幾筆,這次也帶來了。有同好可以來切磋技藝。」
婦產科的喬麗第二個發言:「我是第二人民院的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喬麗,孩子上高一,我和房主任一樣,就是盼著孩子能好好學習。個人愛好麼,唱歌吧,沒事幹的時候就全民唱歌里跟著唱幾首。」
「哇,我得下載一個跟喬主任以歌會友。」普外科的劉永平也是這個年紀的人,大約是有些共同話題。接下來順理成章就是他來介紹:「我是醫大附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劉永平,我業餘是咱們杉南音樂家協會的會員。」
接下來是兩位中醫師的介紹。最後坐得最靠邊的顧曉帆說:「我是人民院肝膽外科主治醫師顧曉帆,各位多關照。我單身,業餘沒什麼愛好,一定要說就是聽聽音樂,看看電影。」
「曉帆還單身啊的?」房振華說:「你是不是和我們廉主任家的兒子是同學來著?我記得廉主任說過。」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