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九環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73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何瑜替我把藥接過來,塞進我手裡命令道:「幹什麼,反抗無效,讓你吃你就吃,快吃!一口氣悶了。」

我被他說得煩得很,索性抻開他手裡包著藥的紙,把藥一股腦全倒進嘴裡,趁苦味在嘴裡還沒散開,趕緊又喝了幾口水把它們順下去,喝完張開嘴沖何瑜伸伸舌頭。

「師父你別念了,這行不行,喝完啦!」

何瑜把水壺一蓋,還給路阿爻,又開始嘟囔:「這還差不多!每次讓你吃個藥都跟要了你命似的。」

後面的事情要全部敘述出來顯得比較累贅了,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睡了一路,沿著國道一直開到了機場,小伍去給我們四個買了機票,飛機直飛鄭州,到了鄭州再坐大巴回縣裡。

四哥的鋪子是空的,我們仨就把鋪子簡單收拾了一下,在鋪子裡過活。

期間我每天晚上都在研究我外公留下的筆記本,這是一本工作筆記,本子裡對他個人活動的表述很少,大篇幅都記載了當年434考古隊對於海底雙代墓的研究內容,裡面的細節很多,通過閱讀這些內容,也徹底扭轉了我對這整件事最初的看法。

因為我家祖上與發丘一脈曾有交集,在發丘一脈斷絕之前,我的祖輩曾向其討得一錦囊,錦囊中呈有一套完整的風水秘術,自此,我家才算世代能夠謀得生路,在顛沛流離中得以苟活至今。

我外公,也就是甘如魁,他自小大量修習尋龍秘術,從表面上看,他是鄉里難得的知識分子,被篩選進一支去往南海進行考察的考古隊之中,只不過當時許多地方都在進行文物保護工作,所以都以代號稱謂,甘如魁所在的這支的代號,就叫做「434」。

這些考古隊的隊員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在確定陵墓位置之後,在船上進行了詳細的資料調查,發現這是一座「套疊墓」,所謂「套疊墓」,意思就是兩座不同朝代的陵墓,經過設計被套在了一起。

最先發現這一點的甘如魁欣喜若狂,因為這種手法是考古史上從未發現過的,而且還是秦墓套商周墓,舉世罕見。

進入墓室的過程我外公並沒有記述,但是當他們真正踏入第二層秦墓時,他們就還剩下五個人,可想而知,當時的情況有多麼兇險,這一次,他們沒有再往更深的地方探,因為乾糧都吃絕了,所以只能原路返回,上了船再做打算。

不過這次的收益頗豐,他們回到船上,抱著失去隊友的痛苦對上級進行了匯報,很快,上級就成立了434計劃在南海紮根,不過這項計劃是否就是田小七口中所說的南海「趕屍匠」計劃,筆記里沒有提到,所以不得而知。

其實讀到第二頁,有許多問題就已經暴露在我的面前,我開始不由得覺得奇怪,這本筆記上的內容十分詳細,大到什麼時間季節購置了什麼物品,小到中午吃了什麼飯,好不好吃,都一一記錄了下來。

可是照我對我外公的了解,他沒這麼勤快,尤其是這種應付上面的工作筆記。

但最讓我感到可疑的是,這本筆記看似記錄得非常詳細,但細看之下就會發現,這寫的根本就是些沒有實際意義的破玩意兒。

如何進入陵墓的沒有敘述,在陵墓中發現了什麼也沒有敘述,只是說回去請示上級,上級就正式成立了計劃,甚至後面還建了海底研究所,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會清楚,要成立這種類型的計劃必須是有了重大成果之後,光憑一些猜測是根本不可能審批通過的。

難道是我外公第一次進入外層的秦墓就發現了什麼,可礙於機密,他無法在記錄中體現。

我坐了很久了,有些冷,就把筆記本塞進柜子里鎖住,揣著手打開門下樓去看。

窗戶外飄起了鵝毛大雪,又是一年除夕,很多門戶早已經歇業了,夥計也都紛紛回家了,整條街只有我們穎甘堂和另一家菸酒副食還開著門。

何瑜這兩天也不知道從哪兒淘來了一隻火鍋爐,又買了羊肉和大料,說要除夕夜給我倆支鍋開啤酒涮羊肉吃,說什麼大冬天最適合涮火鍋,暖和,四哥店裡留守的夥計們哪見過他這樣的,一個個光聽就都饞的流口水了。

他穿了一身辣眼的紅,已經跟幾個不回家的夥計在樓下張羅著支鍋了。

「把那凳子都給我撤了,桌子擺中間,咱們一塊兒抬啊。」他招呼著幾個人搬桌子。

見我趴在樓上看他們,何瑜就叉著腰在底下數落我。

「大少爺,沒見我這兒都快忙出火了,您挪挪您高貴的腿下來幫襯一下子呢,你一個,他一個,你倆,」他指了指一樓的客房,「都是大少爺,您是十指不沾陽春水,他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我一丫鬟擱這兒忙東忙西,你們就逮著我薅,我這身上的毛遲早得被你倆給薅禿了!」

他話音剛落,路阿爻就從外面回來了,手裡掂著滿滿兩個塑膠袋,全是吃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