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九環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01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你是說,打這洞的人是從洞穴里打洞出來的?」

老錢點頭說是,又補充道:「而且,鄙人現在越來越相信,當年甘昭於葬骨遺書中所卜之卦確切無疑,如果沒有這場地震,這座墓應當是長埋地底,永不會重見天日。」

這話說的我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倘若我太爺爺當年那卦正巧預言了幾十年後的今天,也就是說,在我們到來之前,這墓確實沒有任何盜墓賊能夠進入,但是,我們進入了這裡後卻首先發現裡面有一個人工鑿出來的洞,如果卦象不錯,沒有人能進墓,那這洞存在的唯一解釋就是有人從墓里鑿洞出來。

可是,會是誰能從已經封土的墓穴里出來呢?莫非剛才我們猜對了,那座墓門就是修墓工匠最後的逃生門,從墓里打洞出來的會是逃脫殉葬的工匠?這樣一來,我們之前推測的柳三水鑿洞說就完全被推翻了,但是,如果這個說法才是正確的,那為什麼甘肅戰國墓里也出現了這種擁有類似手法開鑿的洞穴呢?

何瑜回頭來看我,見他那眼神,想必這貨跟我心裡思考的東西應該大差不差。

他掂了掂背上的韓卓:「算了,我看咱們也別在這兒瞎猜了,說不定進了這古訥老兒的墓,所有答案就都見分曉了呢?」

我收了紛亂的心思,回頭用手電照著漆黑一片的洞穴倒是不覺得害怕了,並且覺得何瑜說的很有道理,於是我一馬當先,端起手裡的步槍打頭先往洞裡走了進去。

我本以為至少得走個百八十米的人工洞,結果還沒走出去二十米,就進入了一條彎曲的甬道。

這條甬道是橫在我們面前的,一走進去才讓我有了一點兒「陵墓」的感覺,整條墓道用青石板鋪就,墓道兩側雕有石馬、石人守衛、石頭廊柱等,每隔三米就有一盞放置長明燈的基座,燈盞之上的燭火依舊亮著,墓道內燈火通明。

我啞然看著那些火燭:「這真出了鬼了,這燈過了那麼多年居然還亮著?」

何瑜給我解釋,這些長明燈上的白色油膏可能就是典籍傳說中的人魚膏,是以東海鮫人為原料煉出油脂,製成油膏以充當燈燭芯所用,傳說只要一滴能燃燒數月,一盞長明燈可保萬年不滅,我也真可算是開了眼了,那種震撼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我湊在一盞燈旁邊看了又看,這旁人一輩子都見不到的東西,我居然能在現實中見到真傢伙。

各位讀者新年快樂!

第241章 二龍戲珠

在我還在研究那些長明燈時,何瑜就已經往前走了很大一截了,他一個人去我並不擔心,因為這裡的情況與之前我們碰見的很多情況都不太一樣,這些墓道壁上掛著的長明燈給予了我們很寬的視野,即使何瑜走出去很遠,我也完全可以確認他的位置。

他跑了一段路就又折回來:「我感覺這墓道有點兒奇怪啊,墓道是彎曲的,這樣設計是為了繞開山石嗎?」

他向我們大致描述了一下這段橫向的墓道,簡而言之就是兩頭呈現中心對稱彎曲,而且發生彎曲的地方被設計得十分自然,讓整條墓道能夠如同一條彎曲的河水橫亘在我們面前,但這樣設置其實並不符合正常帝王修陵造寢的要求。

早在幾千年前,古代帝王對於修築陵寢就有一套說法,只不過在有些戰亂時期,朝代更新過快,許多人坐上皇位沒多大會兒就又被拽下來,這些修陵造寢的方法無法再刻意要求規格和體系,比如北宋晚期有很多官員的陵寢就已經開始仿照皇陵布局,發展到後期,甚至都能在金人的墓穴里找出墓室用作防盜的天寶火龍琉璃頂。

但這種刻意彎曲的墓道,我還確實沒有在任何一本古書中看到過,甚至並不屬於任何一個朝代的範疇,因為大多墓室的墓道,不論是豎井式還是斜坡式,最起碼它們無一例外都是直的,葬在此處的訥王橫空出世,能夠在正史不留一絲線索,卻在野史縣誌中頻頻出現,他當年也一定是個人物,所以我並不覺得這彎曲的墓道沒有暗藏深意。

老錢摸摸下巴:「這樣的墓道,我倒是想起來一種特殊的格局。」

我跟何瑜齊齊看向他。

「陷龍沼的墓穴缺水,中間凹四面高,這才能呈現出『陷』的效果,但這種格局裡需要製造出兩條龍以作壓制,組成二龍戲珠之勢」老錢領著我們又往前走了十幾米,走到墓道的盡頭,「如果這裡的墓道是陷龍沼的其中一條龍,那麼在這堵牆的對面應該還有一個動物陪葬坑,正好與我們之前看見的那個遙遙相對。」

何瑜問:「為什麼非要設置在墓道盡頭的牆壁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