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李斯上奏的第一件事就是各郡縣隱士賢者齊集咸陽之事,這些人都是衝著紙來的,如果不謹慎處理,可能會造成全面一二百年百家爭鳴的局面。
李斯可不想有人跑出來跟他們法家相爭,當初六國聯合滅秦,儒道墨諸家子弟都視秦為猛虎巨獸,現在想來分一杯羹,沒門。
他雖然出自荀子門下,與儒家是近親,卻也有門第之限。
李斯站在寬闊的信宮大殿內,雙手平舉陳述:「這些人皆是因秦暴而隱,如今為紙出山,也難免會重提效法舊周分封之事,臣以為此事需謹慎處理。」
不要因為這些人願意出來輔助陛下,陛下就對他們多加寬容。
若是重啟分封,陛下多年的征戰成了什麼,陛下的皇帝之位又成了什麼?難道陛下想做周天子那般被諸侯拿捏的天子嗎?
所以陛下千萬別被那些所謂的賢人而迷了眼,覺得他們說什麼都是對的。
朝中都是李斯的人,這一說法引起了幾乎一般大臣的認同。
周青臣站出來說:「賢人來投,恰好證明我皇是聖明之君,就算這些人可能因為學術在咸陽生亂,但卻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
馮去疾偏儒家,而且一直被李斯壓一頭,也緊跟著說:「如果有他們願意表示歸順大秦,那麼在逃的六國餘孽都不必憂慮了。陛下,臣請在咸陽設置學宮,徵求當世最賢之大家來主持學宮。」
嬴政准了馮去疾的所請,還下令把渭水之南的興樂宮收拾出來,讓日漸聚集到咸陽的隱士學者居住。
皇帝制曰:學宮興建之前,各學派編書成冊,待朕御覽以定學子蒙書。
這下連有丞相在朝的法家學子都動了起來,怎麼因為紙的出現還要把咱們原先定好的蒙書改掉呢?
人不學法,如何當官?
還是說陛下不準備用丞相了?
儒家的人最高興,導致儒學沒落對不起先聖的他們終於有崛起的機會了。
被秦始皇招來的七十二博士紛紛去找周青臣淳于越,這個時候你們兩個就不能鬧矛盾了,將孔孟之書編定為紙紙書這件事上,咱們得齊心協力。
然後還有人提醒:「對了,扶蘇公子呢,這麼重要的事,我們應該讓公子也參與進來啊。」
眾人都看向淳于越:「公子呢?」
淳于越治學最精,陛下便指定他為公子師,為什麼有種感覺是很久都沒有看見公子跟著淳于越讀書了?
淳于越:「公子仁善,篤志於學,去民間體會學問去了。」
那不行啊,如今修書重訂是大事,你得把公子找回來。
眾人著急,催促淳于越將公子叫回來,將竹書改為紙書,為了好看也要把原先的聖人語增注一番的,這種關鍵時候,就要看我們自家有沒有名門弟子了。
扶蘇去驪山之事,剛開始淳于越是不知道的,後來扶蘇總不也不回,偶爾回宮一次遇見了先生,問起,他自然是說了實話。
淳于越很放心扶蘇的人品,聽見公子所言只覺這才是真正做學問的人,民生疾苦,自然是要親自去體會了才知道的,還有很多道理,不是親自經歷也難以明白。
再者,此行還能讓皇帝看見公子為君的潛質,能夠早日冊封太子,所以淳于越不僅非常支持,他還想跟扶蘇一起去。
扶蘇答應七日回來聽學一次,才阻止了想跟他一起去驪山學習的淳于越。
第101章 張子房
淳于越想到七八日才回來的公子, 也覺得應該把學生找回來,而且他還有種隱隱的感覺,公子回來一次變化一次。
有一次竟然把「朝聞道, 夕死可矣」(1)解釋成「朝聞君家之道路,晚上就可以將君捶死」。
淳于越當時差點一口氣沒上來, 公子告訴他是聽一個小孩說的,並未盡信, 跟他說只是覺得這種解釋也算是理解孔子的一種新途徑,才讓他續上來後面那一口氣。
當下, 淳于越跟眾人表示:「我馬上就去把公子請回來。」
出宮的時候迎面碰見了一個人。
「韓先生。」
對宮中的方士, 淳于越這些博士是很客氣的,雖然雙方學派分別,但平日相處還不錯。
韓終笑著還禮:「不知博士急匆匆地要去往何處?」
修書治學之事沒必要藏著掖著, 淳于越便直言了。
韓終笑道:「原來是此事,你們儒學一脈是該找公子商量商量。說起來, 我們屬於神仙派, 也有自己的老祖師爺, 我們也得準備起來了。」
跟陛下說向天下徵集丹方術士, 必會得到陛下的支持。
想到陛下如今再也不用他們的仙丹,韓終就覺得自家的地位岌岌可危,本來他想給外面那個故意抹黑神仙派的傢伙點顏色看看, 沒想到進的那些讒言,陛下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