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穿:哭死,宿主反向為系統續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9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聽師父說,鋼鐵廠過兩天會給我們發福利,有兩條鹹魚呢。」

方母眼裡一亮:「那可是大件,老方,你說咱們自家吃還是一起當年禮。」

方父看了看幾個孩子,一揮手:「擱家裡吃,年禮還是買去年那些樣就行。」

「哈哈,可不用再買多少,你不知道你妮兒有多厲害。這次回來帶了不老少東西,我看著都能包起來……」方母得意的顯擺,這兩人一回來就趕上吃晚飯了,她還沒來得及拿出來給兩人看。

打破大兒子和女兒之間的僵局後。

一頓飯吃完,家裡氛圍明顯比原來和睦多了。

時萋蠻喜歡這個家庭氛圍,家裡成員都沒有壞的。

雖與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關愛不同。

但相處的也很愉快,平日裡熱鬧是成倍的。

第81章 七十年代知青24

過年這段時間折騰的時萋不輕。

除夕晚上一家子去了爺爺奶奶家,次日又去了姥姥、姥爺家。

方母娘家住的還挺遠。

因家裡沒自行車,全靠走著。

之後的幾天,因方父和方文鑫要上班。

剩下的三口人兵分兩路,由時萋帶著弟弟,方母一個人。跟趕場子似的拎著禮物走完餘下的親戚家。

這場面時萋是第一次體驗。

查看了一下方時期的記憶,方家年年如此。

也可以說這時候家家戶戶都是如此。

這年過得比在西代村上工都累。

知青的探親假統一是十二天,不管家裡離著近還是遠。

只是大家都沒那麼老實,超假是普遍現象。

時萋回到村里時,全村除了沒走的程家旺以外,只有她一個知青按時到達。

只離開十來天,她的小屋也沒怎麼落灰。

簡單收拾了一通,開了門通著風,然後點了爐子和炕。

把回來時方母給她帶的大包小包東西拿出來。

有一包白糖,有一斤重。

還有過年時送禮的槽子糕,用牛皮油紙包著的。

兩小瓶罐頭被紙繩拴在一塊。

這些東西要是塞在她的行李袋子裡一路,早就擠爛掉了。

時萋上在出家門前就給收了起來,外包裝看著才這麼完好。

這些都是走完親戚後,家裡餘下的年禮。

每一樣幾乎都是在外面繞了一大圈的。

你家拎到我家,我家拎到她家,他家又提回我家……

繞了一圈又一圈。

實際需要準備的只有四五份,後面送出去的都是換個來回。

但每年也有出岔子的時候。

比如這些就是方父那邊的一個侄子拿過來的。

到了初七,正常人家都已經走完了全部的親戚,方家也是,沒有再需要送禮的親戚了。

這家等到最後來送,大約也是禮不湊手。

等收完了別家的,才逛到他們家。

方母往年能放的罐頭就會放一放留到下一年再送。

今年都包進了時萋的行李里。

其他人家也是這樣,最後收到的禮當年送不出去的,就會放一放擱到下一年。

這時候的老百姓幾乎不會關注什麼生產日期。

在這個人民生活拮据的年月,這些繁瑣的風俗讓大家叫苦連天又樂此不疲。

時萋把東西分出來,村長和大隊長家都走了一趟。

村長這老頭有些不仗義,可人在屋檐下,該送的還是得送。

這給領導人送禮是個學問。

第一年你送了,往後千萬別斷。

年年送興許也不會多照顧你,也不一定記得你。

但你忽然不送了,他肯定記著……

江淑月回來時已經晚了一個多星期,村里已經開始安排上工了。

天氣回暖,土地也疏鬆了不少。

生產隊組織人修水利、挖水溝。

這活兒是既髒又累,挖土要使力氣,清底得大彎腰。

一天下來人要斷成兩半兒。

村里一戶人家最少一戶要出一個人。

每天的任務一人是三方土,給十個工分。

有些人家想多掙點工分的,也會出兩三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