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康熙榮妃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99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魏珠,去宣……見駕!」一項項人事調動很快安排下去,他不在行營中的消息必須嚴密封鎖,御帳附近只能由心腹侍衛留守,否則難保不會節外生枝……

第121章 黃雀在後(加強版)

「皇上,那些刺客終於熬不住招了,這時他們的供詞……」禁衛軍副統領阿爾泰帶著一身血腥氣進了營帳,跪地向康熙復命,這些天都是阿爾泰負責拷問那些刺客,由於找到的活口不少,是以用了不少時間訊問,正好趕在康熙回京的時候呈上去,不得不說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

康熙伸手接過阿爾泰手中那一大疊供詞,仔細翻閱起來,越看臉色越是鐵青,沒等看完就忍不住一腳踹翻了案幾,怒道:「這群陰魂不散的逆黨,可恨當年那場圍剿怎麼就沒殺光了他們!」天地會!該死的天地會!當真是附骨之疽,沒完沒了了。

自從康熙十三年對天地會進行了一次全國範圍的大清剿之後,這些年天地會完全銷聲匿跡,沒想到六年之後再度捲土重來,竟然在京城附近策劃了這樣一次驚天動地的大刺殺,可見這些年這個反清組織並沒有消停,反而暗中積蓄實力,恢復元氣,就是準備著這雷霆一擊,好叫大清換個皇帝!好!好得很!。

康熙氣的身子微微顫抖,終究還是強壓下胸口的那份怒氣,手中的供詞,耐著性子繼續看下去,他心中還有很多疑問,當天刺客用的可都是強弓硬弩,這絕不是民間能夠擁有的武器,而是軍中制式**,殺傷力極強,若非如此,禁衛軍也不會損失如此慘重了!

這些強弓硬弩從何而來?刺客如何能夠準確地知道御駕行走的路線和位置?甚至提前做好了埋伏?這些都是康熙迫切想要知道的,身為皇帝他不怕老百姓反抗,只要有飯吃有田種,沒有那麼多老百姓樂意做亡命之徒,但是他卻怕朝廷窩裡反!

種種跡象都顯示這次的刺殺絕對有內鬼通風報信,否則隨行的車架無數,皇帝的車架更是不止一輛,外表絕對看不出區別,為何刺客偏偏就能準確地衝著康熙乘坐的御駕過來?若非承瑞和賽音察渾恰好不在,恐怕他們父子三人還真被堵個正著,加上京城流言和後宮劇變的時機,康熙不得不對此做最壞的打算!

等康熙一字不漏地看完了手中的供詞,臉上的神色已經變得無比僵硬,他最不希望看到情況也許真的發生了……

早在康熙十三年查探拐掠孩童之事,當時就已經有種種證據指向蒙古勢力,可惜當初三藩已經在南方舉起反旗,他不得不按下種種猜疑,湮滅各種證據,裝作什麼都沒發生,將一切推到天地會頭上,只是懷疑的種子已經種下,即使他一步步拔除蒙古勢力,甚至將太皇太后軟禁於慈寧宮,他依然無法徹底放心。

這些年來隨著手中的權利逐步集中,康熙對越發覺得天地會背後不簡單,單單一個台灣鄭氏恐怕不足以讓這個組織發展到這等地步,倘若有蒙古勢力暗中推波助瀾那就容易解釋了,只要中原一日無法徹底平定,朝廷就一日沒法抽出手來對付蒙古,所以在發現無法掌控大清後宮後,蒙古就開始不斷派人插手中原事務,意圖利用天地會暗中攪亂天下大局,阻礙大清一統天下的步伐!

康熙越想越覺得有理,對這等險惡用心自然切齒痛恨的,他甚至一度懷疑太皇太后就是那個暗中操縱天地會的幕後之人,畢竟當初送到他手上的證據令他不得不信,其中甚至還有一角燒焦的紙屑,太皇太后專有的印鑑明晃晃地躍然其上,雖然已經燒缺了一角,康熙依然能夠一眼認出來,因為這是他當初為表示孝心,親自繪圖參與設計的呀!

他本不願懷疑撫養自己長大的祖母,可是弒母之仇、毒子之恨,害妻之事歷歷在目,尤其此次御駕遇刺和太皇太后奪權的時間太過一致,稱得上配合得可謂天衣無縫,逼得康熙不得不信,已經深埋心底的念頭再次冒了出來,不可遏制地長成了蒼天大樹,難道太皇太后真的不顧國家大義,不顧血脈親情,真要勾結反賊意圖要他的命嗎?

康熙忍不住去想,如果他真的遇刺身亡,局面會發展成什麼模樣?要知道這次出行,皇太后正好在他身邊,傳出遺詔什麼的還不是輕而易舉?就算沒有遺詔,他如今已有子嗣,以太皇太后兩朝太后之尊,無論扶持他哪一個兒子上位都不成問題吧?

而宜敏就算貴為皇貴妃,但皇后尚在,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亦在,一旦他駕崩,宜敏憑什麼與她們對抗?就像這次太皇太后的奪權行動,若非他事先給了喀納臨機決斷的聖諭,恐怕宜敏已經被太皇太后仗勢拿下,一旦宜敏獲罪,承瑞和賽音察渾自然沒有可能登上皇位,而剩下的阿哥又都年幼,到時候不管誰上位,將來還不都是太皇太后說的算?

攝政太皇太后何等風光?怎麼也比老死慈寧宮要好得多吧?皇太后本就跟太皇太后一個鼻孔出氣,皇后能夠從冷宮裡出來,怕是感恩戴德都來不及,又豈會違背兩宮太后的意思?何況無論哪位阿哥登基,她都會是母后皇太后,她還不上趕著巴結?到時候三位太后聯手,這大清還有愛新覺羅家說話的份兒嗎?乾脆改性博爾濟吉特算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