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康熙榮妃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12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謝騰笑眯了眼,樂呵呵地捋了捋鬍子:「主子娘娘客氣了,您儘管吩咐,下官必定竭盡全力。」能得這位主子稱讚一聲,他足以自豪了,畢竟這位的口碑在民間是極好的,當年他兒子能找回來,也是吞了這位主子的福。

從康熙十年起,大清上下開始大肆搜捕各種擄掠拐賣婦女孩童的團伙,固然是皇上英明神武為民做主,但是這位主子娘娘也是功不可沒,因為這位主子對這種事深惡痛絕,皇上自然重視此事,甚至將其列入朝廷考績之中,所以這些年朝廷並未停止打擊,甚至更加嚴厲,令原本氣焰囂張無人能治的拐子、拍花子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由於許多獲救的孩童年歲太小,根本不記得自己家鄉,還有些女子被拐賣後無顏回家,就算被強行送回恐怕也唯有一死。為此,當年還是貴妃的她組織宮中貴人、皇族命婦和京中的誥命夫人籌款集資,在京城建立了第一所善親堂,收容這些無家可歸的婦女孩童,那些女子感激涕零,自願在善親堂幹活,幫忙撫養照顧那些孩童。

以後的十年,這位娘娘用自己的嫁妝銀子和各地陪嫁田莊所得,持續不斷地投入,陸續在大清十八州建立起善親堂的分堂,還鼓勵各地官員命婦自籌建立各種育嬰堂、敬老院,凡是積極響應並堅持下來的,可由各地上表朝廷,她亦毫不吝嗇獎賞。

由於這些善堂是由宮中貴妃發起,地方上也是由誥命夫人牽頭建立,各地富商豪紳紛紛鼓勵自家夫人加入,各種捐款捐物踴躍響應,還真有一些商人得了朝廷賞賜,於是更加樂此不疲了。

這些年各地善堂不斷湧現,不知道養活了多少棄嬰孤兒,收容了多少鰥寡孤獨的老人,稱得上活人無數。他陪著兒子四處求學的時候,發現各地乞兒已經很少見了,甚至在規模較大的縣城中都出現善學堂,善織堂等,都是各地官員為迎合上意組織成立的。

所謂上行下效,對於這位主子娘娘十數年如一日的善舉,謝騰是極為佩服的,尤其在得知謝三當年是奉命這位的命令暗中協助各地打擊惡人,救助被拐婦女孩童之後,他就毫不猶豫地讓兒子奉其為主,至於他自己就更不用猶豫了,本就是朝廷官員,主子娘娘是大清國母,不也是他的主子嗎?

宜敏指著面前這片空地和樹林,疑惑地道:「本宮閱覽宮中典籍,記得前朝曾在此處修建先蠶壇,雖說後來不了了之,但總該有個廢址在吧?」

謝騰聞言一愣,驚訝道:「主子要找先蠶壇?」微一愣神他就反應了過來,「您說的是元武宗時期的先農、先蠶二壇嗎?」畢竟前朝嘉靖年間先蠶壇先定址於安定門外,後改建於西苑仁壽宮附近,都與此地相差極遠,那就只能是上溯至大元年間了。

宜敏點頭道:「不錯,據記載,元武宗年間,大司農請建農、蠶二壇時,曾言『今先農、先蠶壇位在田內,若立外,恐妨千畝,其外勿築。是歲命祀先農如社稷……先蠶之祀未聞。』可見先農、先蠶二壇應是建於皇家田之內。

本宮查閱前朝零星記載,得知元朝皇家祭田應該位於此地,恰好本朝皇田亦在附近,康熙十一年皇上還曾經來此進行先農禮。本宮這才起了心思,帶人前來尋訪。」

修建祭壇可不是件隨隨便便的事情,無論是選址還是啟用都是極為重要的大事,畢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前朝典籍不可能在這方面胡亂記載才對。

第206章 宛平(三)

謝騰皺著眉頭努力思索,半晌才搖了搖頭:「下官在宛平多年,並未聽老百姓提及此事,畢竟元朝離此年代太過久遠了,即便是祖輩知道一些,但是並未將之流傳下來,或者在戰火之中早已失傳了也說不定。」元明兩朝數百年間,此地歷經多次戰亂,民間除了一些傳說之外,基本上不存在多少史實記載了,在這方面大概皇室的記載更全面些。

「父親,也許咱們可以找到附近村落的老人詢問一下,也許只是時日久遠或者平日裡不曾注意過,一旦提及沒準會有人想起來呢?」謝霄沉吟著提出建議,京畿地區老百姓基本生活都是較為安定的,很少出現諸如饑荒洪水之類的大災,就算出現戰亂,戰後也會是第一批得到安撫的。

所以這裡的百姓就算不得已逃難了,事後大多數還是會再回來,畢竟祖墳宗祠都在此處,祖祖輩輩的根在這裡,故土難離正是如此。他們才是對這片土地最了解的人,尤其村長地保之流都是地方宗族代代相傳,對傳說野史的了解要比官府更全面細緻。<="<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