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開局宮女,實則謀士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25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孟躍從裡間出來,行至十六皇子身側,「能在太后身邊嚼舌根的,恐怕只有大公主了。」

十六皇子橫空上位,承元帝又去的太快,恐怕打亂很多人的謀劃,幾欲恨出血。

十六皇子有些疲憊,「皇祖母,我也是她孫兒。」

孟躍握住他的手,「天家少親情,太后未必是真質疑你得位不正,不過是順勢而為,想要壓制你罷了,自古權力動人心。」

從前承元帝在位,能保太后母族富貴,太后自然不爭不搶,如今換了新帝,就不好說了。

十六皇子與太后的談話傳入中宮,皇后神情複雜,長真公主與她道:「母后,十六弟的話確有道理,您看父皇終究還是念著您和太子哥哥的。」

皇后抿了抿唇,過往的不甘和怨恨都得到了安撫。她道:「順貴妃那個性子壓不住後宮,罷了,看在盛哥兒的份上,本宮也幫他一幫。」

後宮逐漸安穩。

前朝為著大行皇帝的諡號和廟號,爭執不下。

內政殿,中書令提議:「殿下,遍數過往功績,大行皇帝雖無開疆擴土之功,但在位時國泰民安,吏治清明,老臣以為大行皇帝諡號可為文。」

兩道聲音底氣不足的附和。

十六皇子目光微斂,司農卿委婉提出之前朝代的文皇帝功績。

兩相對比,大行皇帝委實差一截。

十六皇子身側作內侍打扮的孟躍環視眾人,又飛快垂眸。

自古以來,文皇帝莫不是勵精圖治,功績顯著,承元帝只能在守成之君中,算中上。

而眼下雖是定諡號,其實也是爭奪話語權。一朝天子一朝臣,主弱則臣強。

中書令是承元帝生前提拔,乃舊派。

司農卿幾人是十六皇子的人,剩下則保持中立。

中書令看向十六皇子:「殿下素來孝順溫良,何不成了大行皇帝美名。」

十六皇子嘆道:「我心中是願的,奈何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他日後世羅列諸位文皇帝的功績,相互比較,叫人情何以堪。」

中書令蹙眉,「殿下,老臣以為大行皇帝功績頗多。」

十六皇子虛心求教,還令人取了筆墨。「從前我只領些皮毛差事,不知中央,還請中書令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也好將父皇功績一一記下。」

這可真是把中書令架起來了,沒有的功績怎麼說?

史官連帝王都不懼,更遑論他。今日之事若定了,他得被後世罵成什麼樣?

雖不及指鹿為馬,但也跑不了一個左右新帝,憑空捏績,極度諂媚大行皇帝的臭名。

於是中書令果斷退一步,「大行皇帝至真至孝,老臣以為,諡號聖德孝昭睿皇帝極好。」

十六皇子贊道,隨後道:「既如此,廟號仁宗,諸位可有異議。」

眾人紛紛附和。

此事了了,中書令離去時,被人叫住。

兩人並排走著,忽而聲音響起:「原以為太子殿下性子弱,立不住。如今瞧來,太子殿下很有主意。」

中書令不語。

新帝怕不是個軟性子。

又十數日,藩王上摺子。

內政殿傳來冷聲,「父皇西去,這些兄弟們都坐不住了,上摺子懇請回京奔喪。」

一來一去,前後也不過大半個月,八百里加急也不外如是了。

孟躍眸光明滅,她合上摺子,放回龍案上:「他們要回京也只是嚇唬你,真叫他們回京,他們未必樂意。」

十六皇子吐出一口鬱氣,「你不知他們其心可誅,若非天遠地遠,我都要疑謠言是他們所傳。」

「父皇分明是接連受刺激,才怒急攻心逝世,他們奏摺里對此持疑,道父皇剛過天命之年,身子健壯,如何就去了?更甚西行前匆匆立太子。疑我這太子之位來的不正。」

承元帝為何立十六皇子為儲君,沒人比這父子倆更清楚。先有顧盛過繼十六皇子名下,才有十六皇子的儲君位。

父皇如何想的,難道不能更分明?

藩王們不過是揣明白裝糊塗罷了。

孟躍寬慰:「你的太子之位是大行皇帝當著百官封的,他們能質疑你什麼?敢質疑你什麼?」

十六皇子:「躍躍?」<="<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