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農門相公是錦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86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不給這些混帳東西點顏色瞧一瞧,他們還只當他不過就是個招搖撞騙的江湖術士呢!

他這麼多年損耗了這麼多年的精神,要是連這點小事兒都擺不平,那他這個天師的名頭也實在太無用了些!

所以他二話不說,到了鎮上後便雇了馬車去府城,尋到了趙知府。

趙知府是京城趙家旁支,仔細論起來,要稱呼現如今的趙閣老一句舅老爺,而趙家又素來講究嫡系旁支之間要相互提攜,好確保趙氏一族的榮耀延續。

所以這趙知府雖然是地方官,但和京城趙家聯繫也頗為密切,知曉京城中的形勢,甚至在去京中參與吏部考核時,也是見過荀元柏,更知道荀元柏在皇帝跟前的分量。

趙知府本人也是個長袖善舞之人,在聽到荀元柏的大致描述後,幾乎是沒有絲毫耽擱,連夜趕到了這裡,問話鄒縣令。

滿朝文武官員,任命、調任、免職等所有的事情,皆是需要皇帝點頭才可以,知府按道理來說並無直接處置、罷黜一個縣令的權利。

但知府可上諫朝廷,且對縣令進行約束、調查、問責等。

官大一級壓死人,趙知府這次如此重視此事,要仔細調查,且趙知府上面有靠山為其說話,這鄒縣令可以說是徹底玩完了。

江米夏和江正信等人了解了這趙知府來縣衙的原委始末,而趙知府得知他們一行人已經來到縣衙,便在公堂上向他們問了話。

不必添油加醋,江米夏和江正信等人,只如實描述當時的情景,最後在證詞上摁了手印。

趙知府是個身形中等,臉型略方,面向看著頗為正派的中年男子,在問完了話後,直接從案後走了下來,「有關鄒縣令和柴家之事,本官已經差不多問了個清楚。」

「鄒縣令早先年因為仰仗岳丈一家才能讀書科舉,順利出仕為官,對岳丈一家頗為畏懼忌憚,甚至頗為縱容,妻弟柴開福在幾年前便開始強占良田,搶奪許多村中的產業,強行索要錢財,讓多地的村民苦不堪言。」

「柴開福這次盯上了江家村的瓷窯,幸得你們不畏強權惡霸,也不被這些惡衙差蒙蔽,這才讓柴開福不曾得逞,也讓本官有機會肅清這些朝廷的蛀蟲,為朝廷剷除此等宵小。」

「你們這次,可是立了大功呢!」

趙知府說話官腔十足,話說的也有些過於在面上,但聽來聽去的,這理兒卻是一個不錯,且有一句話說的十分明白,江家村這次揍那些衙差沒有半分錯處,反而是立了功。

原本在從縣城城門到縣衙的路上,許多人想著,既是趙知府來了,這事兒也就好說了,他們江家村功過相抵,大約也不會被罰。

但現在的性質,是從無錯,變成了有功。

有這個榮譽在頭上,那可是了不得的!

江家村的人聞言,各個都是喜氣洋洋的。

晌午的飯,江家村的人是在縣衙吃的。

緣由是趙知府為犒勞抓獲柴發和那些狼狽為奸衙差的江家村人,特地從外面酒樓里打包了酒菜,在縣衙里擺上了一桌。

八涼八熱,足足十六道菜,連喝的酒都是汾酒。

江家村的人只覺得這面上實在有光的很,自打吃飽喝足從縣衙出來後,便始終都是昂首挺胸,得意洋洋的,甚至回到了江家村後,足足說上了好幾日。

「能在縣衙吃上一頓飯,還是人知府大人請的,這輩子也算是圓滿了。」

「可不嘛,那席面,也是夠氣派呢!」

「咱們江家村的日子過得也算富足,可那麼好的席面,咱也是頭一回吃呢。」

「祖墳冒青煙了啊……」

在這般炫耀了足足十幾日後,縣衙那又來了消息。

說是鄒縣令因為貪贓枉法,縱容家人巧取豪奪,已是被罷黜官職,與其妻子柴氏及妻弟柴開福下了大獄,不日後要流放西北。

起搶奪來的錢財及產業,能歸還的一律物歸原主,尋不到原主的,充入國庫,用於修繕縣城水渠、河堤使用。

新任縣令李忠安,不日後即將走馬上任。

而說起這新縣令李忠安,整個縣城可以說也有所耳聞。

耕讀世家出身,先前科舉時第十八名進士,在翰林時便被人稱讚,先前在旁的縣城任職縣令時,也是被百姓稱讚,此次調任到這裡,原來縣城的百姓,也是爭相送行。

第122章 讀書

對於李忠安的到來,滿縣的百姓可以說都是津津樂道,充滿憧憬。

就連江家村這種偏遠的小村莊,現如今茶餘飯後的閒談也是有關新縣令之事。

日子眼瞧著入了冬。

初冬的天兒,還不算太冷,但每日晨起時,路邊已經泛黃的草叢以及落葉上已是結了一層厚厚的霜花。

荀元柏要離開江家。

緣由是因為不放心德音寺那邊的慧智大師照顧他的那幾盆藥草,要回去看一看。

再來,冬至之時,皇上要舉行祭祀,他這個天師,必須要一同隨行,所以也要及時趕往京城。

荀元柏走時,拉著宋景韞依依不捨,更是唉聲嘆氣的。

真是可惜了,氣運這麼好的小郎君,要是能跟他一塊去京城就好了。

不過這種事,大約是不可能發生的。

畢竟江娘子在這裡,小郎君肯定是哪裡都不肯去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