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蓉吃了一口碗裡已經放冷的菜,味同嚼蠟,「小余,陳敏笙在裴臨風陣亡前後的那幾場戲,我看你過渡得很好,你當時是怎麼把握情緒的?」
余尋光並未藏私,「我當時是試著往革命精神上去聯想。」
方正蓉挑了挑眉,示意他繼續。
「這是我從陳敏笙的情緒里品味出來的。」余尋光認為這是不錯的思路,可以分享給朋友,「我們身在有產階級,但我們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風雅頌》劇本進行到最後,就是無產階級主義革命的勝利。」
「我之前問過朱孟老師攥寫《風雅頌》的目的,他說他沒辦法寫盡一個時代,所以他只能通過個體去反映時代。[華雅君]不僅是劇的女主角,她還是一個符號。她代表著封建,資本、軍閥、到最後走上共產主義。她的這條路是歷史註定的,也是那個時代的人付出千千萬萬生命才證實的救國存亡之道。」
「我後來決定反推,我們的人物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利用到這種革命精神,[陳敏笙]的人物內核究竟是什麼。」
「我一開始想,陳敏笙在經歷那麼多之後會很受打擊,會崩潰,因為人之常情嘛。可後來再一琢磨,他難道是經受不住挫折的人嗎?這樣受不住困難的人是如何能獨自在國外六年,以優秀畢業生完成學業的?陳敏笙16歲出國學醫,為的難道不是救國救民嗎?」
方正蓉有感而發,「在劇里,陳敏笙的角色的定位確實更多的體現在[女主丈夫]這一符號上,他所有的一切行為都是為女主服務,導致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不過我們演員在揣摩角色、理解角色的時候,本來就有理清角色行為邏輯線的義務。」
余尋光點頭,「理清楚全部思路後,我就把陳敏笙往理智的方向去演。我認為他是一個醫生,他應該有那份擔當和冷靜。」
方正蓉也想起來,「怪不得在陳敏笙撤離前,和華雅君最後一個晚上的相處戲,你演的和以前的感覺一樣。」
余尋光解釋:「因為我覺得他當時對家庭和未來是懷抱著希望的,這與他當時和雅君結婚時的心情並沒有區別。」
他又剖析自己的心理,「我一度很為陳敏笙的犧牲難過,可是後來我明白了,陳敏笙為了維護革命的利益而死,是死得其所的。這世上,沒有誰不能死,關鍵是要死得有價值。大家剛拿到劇本的時候,會說陳敏笙作為一個前期給劇情增添亮點的顏色,後期他的死亡是為了增強劇情的悲劇性。可當你代入時代,代入他的角度……這何嘗不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升華?他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堅持和夢想?他又為什麼不能為理想而死?」
就像為了人民而犧牲的陳光,一開始經驗缺少的余尋光從戲劇層面去理解他的犧牲的行為是那樣的無知與淺薄。作為一名消防戰士,作為一位人民的兒子,陳光明明也該有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這是積累到經驗的余尋光事後的反思,是他值得引以為戒的教訓。
挖掘角色的底色,豐富角色的構成,是演員需要一直精進的能力。
方正蓉的目光有些迷茫,「沒有誰不能死,關鍵是要死得有價值……這句話很耳熟。」
「出自主席的那篇演講稿,《為人民服務》。」
「是了。我讀書的時候,還有這篇課文呢。」
大概是太久了,具體內容記不太清了,方正蓉拿出手機直接打開搜尋引擎。
她第一遍先是粗略的看,到第二遍時,她忍不住讀了出來,「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鬥。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她越讀,越激情澎湃。
她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
她想哭,但那絕不是悲傷,而是希望。
「你說,我們所飾演的人物,是不是真實存在的?」
余尋光想著小院裡的華雅君,恍惚了一下才點頭,「當然。」
「我總以為我不夠了解她。」
「你愛她,你怎麼會不了解她?」
方正蓉無比愛著華雅君。
這是她用心血塑造出的人物,她怎麼會不愛?
演員要是連自己飾演的角色都不愛,觀眾又怎麼會愛?
方正蓉扯了一張紙,用力的擤了一下鼻頭。她開始在心裡構建更完整的華雅君,「情緒該怎麼過渡捋順了了,我再想想日常面對鏡頭時該做什麼才能演出那個勁兒。」
余尋光一直安靜的聽她說,直到這裡才發言:「要麼手裡拿本書?」
方正蓉搖頭,「心裡有事,怎麼會看得下書?」
這樣脫離實際,太不生活。
生活嗎?
余尋光想起母親,想起外婆,想起他見過的女性,想起他讀過的一些知識。
「織毛衣?」
方正蓉一愣。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