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尋光把平板還回去,他不太能理解觀眾們的「嗑」點。
金茹看出他的疑惑,問:「你會不願意嗎?」
余尋光抬頭看她,她便拓展了一下問題,「不願意看到大家喜歡朱明禕。」
「沒有啊,」余尋光想都不想,「喜歡誰是他們的自由。」
他一直知道觀眾在看戲時會有自己的理解。
這是屬於個人的自由。
而且。
「我很高興大家能喜歡明禕。」
哪怕拍攝時感受到了來自皇權的不適,但他一直非常清楚,令人難過的是當時那個時代,不是明禕本身。
明禕的想法會那麼極端,也包含有封建王權的迫害。
他是受到了身邊「君權至上」的觀念影響,外加被大明朝的特產太監帶歪。
君不見,最後脫離了「皇帝」的身份,明禕就能和明霄相處得很好了嗎?
余尋光相信他的「打不還手」不僅僅是因為他打不過,也有他很愛明霄的原因。
他是一個複雜的人,他有惡的一面,但這不代表他不值得被喜歡。
他是惡人,但余尋光也能理解,大家的「喜歡」有時候就是這麼不講道理。
明禕知道了會很高興吧?
還是會不屑呢?
明霄應該會摁著他的頭好好感謝大家。
真好啊,哪怕離見到他們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再想起來,仍舊像剛發生的事一樣。
這對兄弟一直活在他的心裡。
第126章 《貞觀長安》李承乾
11月, 又到了一年金鳳獎。余尋光在憑《大明奇案》明霄一角拿了今年金鳳獎的最佳男主角後,只是略做修整,便前往通市的攝影棚中, 進組拍攝《貞觀長安》。
貞觀長安, 顧名思義,講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的故事。《貞觀長安》以太宗登基起,至其病逝結局,用45集的篇幅講述了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在位23年間的故事。
縱觀國內電視史,以太宗為主角的故事並不少見。央視在十五年前就曾經拍過一部同樣以「貞觀」為題的劇。
如今, 電視台時隔多年重新啟動這個題材, 一方面是為了推陳出新,一方面也是想讓新一批年輕觀眾了解歷史人物。
重新拍以前拍過很多次的題材, 這回的《貞觀長安》算是「舊瓶裝新酒」了。
和十五年前製作的那個版本相比,主角雖然同樣都是唐太宗, 但劇情故事卻大有不同。比如說,在那個版本中,並未對李承乾過多著墨;今年新拍的版本,李承乾的戲份卻是實實在在的從頭到尾。
余尋光劇本中的「李承乾」與歷史上的描述大差不差,具體細節有藝術加工,和酌情刪改。
李承乾作為李世民的嫡長子,在劇里出場很早, 不過一直都是由小演員扮演。他從小聰明伶俐,友善孝敬,乖巧機敏,是前朝後宮眾口稱讚的太子。可後來母親去世,他的足疾日益加重,不良於行, 弟弟們又年歲漸長,在壓抑的生活氛圍和日漸嚴峻的政治鬥爭下,李承乾的人生自此急轉而下。
從整個角色的行為路線來看,關於《貞觀長安》中李承乾的人物經歷可以這麼說:福氣和誇讚是兒童演員享的,憋屈和指責是余尋光受的。
余尋光看劇本時,就覺得由他出演的成年李承乾劇情里,有一段情緒和明禕特別相像。
他們都曾因為「太子」受到非議。
《大明奇案》中,大臣們因為明禕和明昭太子的長相相似而針對他;《貞觀長安》中,大臣們因為太子承乾有腿疾而苛責他。
李承乾從外表來看,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太子。
古往今來,哪有瘸腿的皇帝?
不過是仗著皇帝寵愛他。
如歷史記載,劇情里,承乾蓋個房子,大臣都要上書批評他喜好奢華。
李承乾不明白,為什麼他長大了,那群大臣對他的風評就變了。
他並不覺得自己有錯。
他自小被愛護著長大,第一次受到批評,當然是希望父親能站在他這邊。
可李世民為了讓他的品行更加優良,並沒有維護,反而小施懲罰,處置了他身邊的人。
那一刻,李承乾的心因為失望而變得冰冷。
他不像父親那樣是個天生的政客,他只是一個剛失去母親的孩子。他在這時需要的是關愛,可所有人都對他冷臉相待。
李承乾在這時忽然感受到,似乎在失去母親的那一刻,他便失去了所有的庇佑。
他不服氣,他不甘心。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錯的,他就像一個進入叛逆期的孩子,故意跟大臣、跟父皇對著幹。
他不讀書,不敬長,整日和樂人廝混,只因為他的溫柔慈悲讓他記起母親。
這個世界怎麼忍心殘酷的對待一個剛和母親分離的孩子?
或許他們都沒有失去過媽媽。他們不理解他。李承乾的叛逆在大臣眼中看來宛如滔天大罪,他再也不是那個被交口稱讚的太子。
他奢靡、懶惰、愛好玩樂、不孝不悌……一夜之間,太子受到千夫所指。
官員們無情的惡斥讓他變得清醒。李承乾終於明白,這個世界對他就是這般殘忍。
既然他不管做什麼都會遭受批評,那麼他也不願意去討好他們。
誰知道他們要求的「好」是到什麼程度?
他放任自己沉浸在大臣的責備與父親的批評,還有失去母親的憂傷和瘸腿的痛苦中。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