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角色體驗系統[娛樂圈]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83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這樣的太子, 理應是最優秀的太子。怨只怨,白壁微瑕。

余尋光望向自己的左腿,他咬著筆頭,一點點的將自己沉浸入那種情緒仔細體會。

如果這份缺陷屬於他,哪怕他的內心能夠接受這個弱點,他也是不願意聽到別人提起的。

如果他已經做得很好, 卻還是得不到應有的誇獎。周圍所有人都乾巴巴地督促著他,期望他變得更好。在這種乾涸的情緒環境下,他也會深受打擊,從此懷疑自己的。

如果他想要什麼,明明已經提出意見,卻不被重視,他自然也會在絕望之下做出傻事的。

人之常情。余尋光現在站在李承乾的角度,覺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人之常情。

他做的「傻事」是真的傻。他不夠邪惡、過於弱小,他想不出更激烈的方式。

這是一個在「儒學」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孔子教他「仁」,孟子教他「義」。父親和大臣教他「為君」,母親教他「慈孝」。

「啊。」余尋光呆呆的張開了嘴,他想起來了李承乾送他的技能。

「熟讀《四書》」

李承乾可以說,是被規訓著長大的。

他會不會生出討好型人格呢?

肯定會吧。他一直做得很好,大家便一直誇他,後來他長大了,腿瘸了,母親去世了,周圍的師長開始以「打壓」的方法試圖加速他的成長。

這樣做當然是錯的。

余尋光收起第三方視角,他現在開始重點思考:李承乾讀書時會是怎樣的心情。

書里會有答案嗎?

同一本書,不同時候去讀,肯定會不一樣。

為了參透這個問題,余尋光在下班之後,在片場空餘,又將讀過的幾冊書撿了起來。

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子曰:「以德服人,仁者無敵。」

仁者,「忍」也。

對李承乾來說,旁人的指摘他要忍,無故的污衊他要忍,失去母親的憂傷也要忍,不被理解的寂寞和孤獨更要忍。

如果忍不了,便是做不得「仁」。

可發泄自己的情感有錯嗎?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大臣們嚴格要求他,他們有要求好自己嗎?

真正的仁者,天下焉有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李承乾想了一圈的子曰,又覺得確實是自己沒做好,不應該去怪罪別人。

寬於待人,嚴於律己。李承乾在這條路上艱難前行。

余尋光就此發現,對太子嚴格的人,除了大臣外,還有他自己。

他忍不住嘆息。

傻瓜,這樣鑽牛角尖,只會更加想不通呀。

余尋光伏在桌上,再度揮舞鉛筆,寫寫畫畫。

一個獨一無二的李承乾躍然紙上,也在他的內心中完成速寫。

專業的演員能夠通過自己的表演,將他解讀的人物傳達出去。

於是《貞觀長安》導演組便發現余尋光一天比一天跟角色契合。

直到一周後,余尋光在戲外拿起《道德經》,他們已然發現余尋光已經將李承乾吃進了肚子裡。

余尋光換書,是他正在治療自己因為分析角色而落下的小毛病。

問題不大。

第一個發現這個細節的人是總導演鄔震啟。由於沒有時常見到,他對他的變化感受得特別明顯。他注意到,余尋光前一個星期在看《四書》,看得鬱郁沉沉;後一個星期翻出《道德經》來看,看得溫柔如水。

鄔震啟忍不住奇怪,有一天下戲後忍不住問:「你怎麼不看《四書》了?」

余尋光一本正經地說:「李承乾讀《四書》讀傻了,我也讀傻了,我得找點調劑。」

拿完人的要求去要求人,沒有誰能做好。

萬事萬物的生長,理應自然。

用《道德經》來治李承乾的心病,剛好。

鄔震啟得知余尋光居然在短短半個月內為了角色在心裡經受了一輪思想的辯駁,心裡的不解轉變為驚奇。

「我是說,」他問:「你從哪裡學的[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