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角色體驗系統[娛樂圈]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77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余尋光和邱師傅認識這麼多年,早熟得跟什麼一樣。他看他杯子裡的水空了,起身去幫他倒水,「叔,您繼續說。」

邱連民的眼睛追隨著他,「小潘後來不太記得要往中間加景。」

他說得委婉,其實仔細一想,這或許就是潘澤永不足的地方。之前沒暴露,是因為他當家的時間少,作品還不多。拍《辰起時》時,空境和美術有央視那邊負責,其他部分還有張慶鶴補充,看不出來什麼問題。而他此前獨立指導的《天才算法》又是都市劇,景色鏡頭基本上是用來做畫面拼接的,功能性大於觀賞性,成片也沒有哪裡不好看。

現在拍電影可不同了,電影的燈影、光線、大小景,遠近景,都得在美術上發揮出觀賞的作用。

邱連民分析:「可能還是那什麼話劇形式鬧的,他太追求這個了。」

話劇舞台上一幕幕的景的固定的,哪怕有舞美藝術,也不是實拍的電影能比的。

潘澤永和武晨遠追求這種話劇形式,在定分鏡頭時就往這個方向去靠。後來開組,演員配合得宜,劇組氛圍也好,潘澤永一時上頭,更是只記得拍演員。

其實演員對戲時的布景是有的,他前面還為了拍余尋光的鏡頭等了光。

但邱師傅的意思是中間銜接方面不夠。

余尋光點頭,他也覺得有這方面的問題。他之前以為是潘澤永打算先拍人物再拍景,便沒多說什麼。最近這段時間他看著素材越來越多,再在心裡把成片和小潘哥的分鏡頭一對,才明白他是真的沒有設置這個環節。

電影到底不是固定舞台上的話劇,再加上片子本來就有欣賞門檻,劇情里又一直都是演員高強度的台詞輸出,如果不給觀眾留出足夠的緩神、放鬆、理解的時間,他們會看得很累。

說是不要低估觀眾的鑑賞水平,但影視製作人也不能把願意費腦子看劇的觀眾的人數想得太多。

為了觀眾的精神不至於一直保持緊繃,余尋光覺得有必要重新在電影的節奏方面下點功夫。

要完成這方面,需要導演費功夫。一部電影,鏡頭的安排都是有學問的。現在《少年之死》遇到的情況有些棘手,但不是太難辦。潘澤永不是什麼聽不進去話的人,余尋光提意見也是為了電影好。他給出建議,潘澤永做出判斷,採納的話儘快想出解決方法,再有其他工作人員配合完成,或許能趕在殺青之前完美解決。時間實在不夠,把殺青日期往後推遲半個月也不是不行,劇組想來有足夠的資金支撐。

邱連民不知道余尋光怎麼想的,他只下意識地幫另一個說話:「小潘還是太激動了,也不太能沉住氣……你別看他快四十歲了,還是小孩心性。這回的劇本對他的口味,不是理想就是夢想,簡直說到了他的心坎里。他又跟那個編劇聊得來,兩個人天天湊在一起熬毒雞湯,情緒高漲得很。」

邱連民就差明說潘澤永和武晨遠倆臭皮匠是中二「少年」了。

在余尋光的腦海里,潘澤永莫名變成了殺馬特少年的形象。他被自己的想像逗得發笑,同時不忘道:「也有可能是我白操心,小潘哥或許就是打算後面一起拍嘛。」

邱連民知道余尋光是在給潘澤永留面子,心懷慰藉。

他現在也帶了兩個徒弟。如果徒弟之間能有餘尋光和潘澤永這種氛圍,他也不用每天發愁了。

余尋光是真的覺得潘澤永的這個「疏忽」不算什麼大事,更可能的,這是導演對作品的理解不同。而且哪怕是潘澤永出錯了又如何?人不是機器,會被情感控制是很正常的事。

再一個,他認識的導演里也沒有全能的人。

李傳英只能拍自己寫的本子,曾秀梅主要靠團隊合作;聶梵控不住場,片場管理完全仰仗林汝芸;王宗倫現在還是不太會講故事,李中桓也不會拍大場面的景;唯一一個凌爽,他的執導方式還為人詬病。

大家都是在一部一部作品中,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

《少年之死》才是潘澤永獨立執導的第二部片子,經驗不夠很正常。而且也有劇情場景全部發展在學院中,沒有什麼大景物拍的可能。

總之,余尋光把這個點記下來,決定儘快找個時間跟潘澤永商量。

正這麼想著,手機接到消息,潘澤永和武晨遠找他有事。

余尋光便同邱師傅道別,回了自己房間。為了方便他們進來,他沒關門。他正在房間的水吧那裡拿礦泉水呢,一轉身,兩人就到了門口。

這麼急?

好像臉色也不大好看。

余尋光拿礦泉水指了指會客室的沙發,邀請他們坐下,「怎麼了?」

武晨遠最後進來,關上了門。

潘澤永等著余尋光過來才和他一起坐下。他不膽怯,更不內耗,條理清晰地把剛才杜製片找他們的事說了。

期間余尋光一直安靜地聽著,望見武晨遠過來,他抬手把水瓶拿給他。

11月的天,武晨遠臉色通紅,一腦門的汗,全是臊的。

潘澤永最後一句說:「我們覺得,不管怎麼樣,得來問問你的意思。」

余尋光把剛才擰開喝了一口的水瓶蓋好,嘴唇輕抿,「我聽明白了,我也看出來了,你們有些動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