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表姑娘今天也不想進宮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26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哀家這些年盡心護著你,倒沒想到你和哀家根本就不是一條心!」

嫻妃臉色有幾分蒼白,心中卻是著實委屈。姑母說她不和她一條心,其實是說錯了,姑母該說她和李家不是一條心。

可她只是一個外嫁之女,她再向著娘家,也不會捨得將玉寰嫁回李家去。

她那兩個侄兒,有一個算一個,無論是性情還是學識,何曾有那麼一丁點兒能配得上她的玉寰。

她是皇上的妃妾不錯,可玉寰是皇上唯一的公主,縱然不是嫡公主也是金尊玉貴的,她的駙馬,必定是身份家世和相貌才情都一等一的。

心中這般想著,嫻妃便沒有出聲辯解,默認了太后的指責。

太后看著她竟是默認了,一時愣住,隨即指著嫻妃道:「好!好!你既是認了,往後便莫要往哀家這慈寧宮來了。打今日起,李家也和你沒甚關係了,全當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哀家和李家可不敢得你一點兒好!」

嫻妃一向被太后護著,這還是太后頭一回對她如此疾言厲色,她一時張了張嘴想要說些什麼,可一想著宴席上發生的事情,她又將到嘴邊的話全都咽了下去,只對著李太后磕了個頭,然後便站起身來,一步步朝殿外走去。

殿內靜謐的厲害,本是除夕該熱鬧歡喜的,此時侍立在一旁的宮女嬤嬤卻是全都屏氣凝神,臉上絲毫都不敢流露出一點兒喜色來,生怕惹怒了太后,叫自己吃了掛落。

方嬤嬤使了個眼色叫宮女們全都退了下去,待殿內只留下她和太后兩個人時,她才上前寬慰道:「太后莫要動怒,嫻妃也是心疼大公主。老奴斗膽說句實在話,大公主聰慧端莊,又是皇上膝下唯一的公主,嫁回李家去多少也會委屈了公主。嫻妃是為人母親的,縱然心中有李家,可在她心中第一要緊的自然不是李家,而是公主。太后即便有心,也要慢慢來才是,嫻妃娘娘一向是遇強則強的,您好好和她商量,總好過將人攔在慈寧宮外,反倒是沒了一點兒機會。」

李太后聽著這話,心狠狠顫了一下,她嘴唇微微一抖,好半天才重重嘆了口氣:「你當哀家是傻的不知道這個道理呢,可哀家除了這樣做還有什麼法子保全李家?玉寰嫁回李家去,便是哀家去了,或是四皇子不中用,往後靠著她個皇上膝下唯一公主的身份,李家還是能保全一些尊貴和體面的。」

「而且,她嫁回李家去,李家上上下下哪個不是捧著她,哀家和李家都承她這個情,她的日子只有順遂的。」

方嬤嬤知道這件事是太后心裡一直想著的,縱是知道她說的有理,也會尋出各種理由來當作藉口,所以聽著這話便沒說什麼,只倒了盞茶遞到太后跟前。

「太后先喝杯茶吧,此事還要慢慢來,急不得。」

……

這邊,顧窈挽著蕭景珣的胳膊走在御花園中,園子裡掛滿了燈籠,還有滿目的像生花,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好看。

走了好一會兒,顧窈也沒聽見蕭景珣開口,終是忍不住轉過頭去看向他,輕聲勸道:「太后有自己的私心也不是一兩年了,該是改不了的,皇上若是因著這個時常動怒,其實只是為難了自己。臣妾說句放肆的話,這世上有些關係,縱然是母子,若是存了嫌隙又實在沒法子彌補,倒不如想開些,將自己該做的事情做了,其他便順其自然就好。」

聽著顧窈這話,蕭景珣勾了勾唇角,笑道:「你倒是膽子大,本朝以孝治天下,你這是暗指朕不孝太后呢。」

顧窈聽出他話中沒有生氣的意思,便點了點頭,道:「這孝與不孝也不能一概而論,您是皇上,江山社稷天下蒼生才是最要緊的,倘若太后想要的孝順是要您先順了她,才是孝,皇上不順不孝是為著天下和社稷,只要皇上能想開,便大可不必因此自苦。」

蕭景珣看了她片刻,帶著幾分無奈道:「你才多大,竟是活的這般通透明白。想來窈兒你在顧家定是辛苦得很,不然豈會有這般的感悟?」

顧窈聽著這話不由得一愣,她想起自己在顧府的那些日子,說辛苦不算,可若說不辛苦,那也絕對不是真的。

許是這條路太過靜謐,高高懸掛著的宮燈營造出來的氛圍給人一種想要傾訴的感覺。

顧窈頭一次對人說起了自己的心事:「臣妾自幼喪母,後來父親娶了繼母,生了妹妹。臣妾便是長房長女,似乎打小便只能乖巧懂事不爭不搶,若是有一樣東西臣妾想要,可妹妹卻是瞧上了,也只能裝作自己一點兒都不感興趣,將這東西讓給妹妹。久而久之,臣妾這個顧家長女在外人口中,就只得了八個字,孝順端莊,愛護幼妹。臣妾有時候還會想,怎麼會只這八個字呢,至少,也該再添上相貌出眾這四個字吧?」話說到最後,她言語間帶了幾分自嘲,露出一種苦澀和委屈來。

「皇上定不知道,臣妾生的好,在府里卻不敢怎麼打扮,怕自己將二妹妹壓了過去,惹得繼母不快。就這般,繼母和二妹妹偶爾的示好,臣妾都會覺著畢竟是一家人,縱是彼此有些齟齬,也是打斷骨肉連著筋的,所以在來京城之前,臣妾雖有時候有些羨慕二妹妹,心裡還是很疼她的。」

「只是後來,發生了太多事情叫臣妾知道,這世上有些事情,你退一步,旁人只會更進一步,倒不如冷了心,只拿旁觀者的態度去看待這些事情,漸漸的就會發現,便是名聲有些受損,心裡頭還是比過去要痛快自在的。」

「臣妾進宮雖不久,可觀皇上對太后和李家的態度,也覺皇上心中早就有了決定。既如此,倒不如想明白些,您總歸不會如了太后的意,和太后疏遠也是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