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亞差點把酒噴出來:「咳咳……對不起……」
眾所周知,經濟觀察員=克格勃。
別說他這個還有半年才正式從大學畢業的小菜鳥,連老江湖赫列勃尼科夫大叔都差點因為手抖把啤酒泡吹上天。
安德烈雖然心懷歉疚,但邪神的任務是必須完成的:「我是來跟你聊聊你的班組分配問題……」
伊利亞趕緊立正:「我絕對服從組織分配。」
「咳,我不是這個意思。」安德烈:「報到以後,你會收到一張表,收集你們的意向。當然,最終的分配不一定完全符合……」
伊利亞:「我應該填報?」
安德烈覺得再重複「不是這個意思」只能越描越黑,轉移了話題:「不著急。4號反應堆操作工程師安東·謝爾蓋耶維奇同志想先跟你聊聊……」
伊利亞覺得自己明白了:投誠也不是想投就能投的,還有面試!
他立刻表示:「我一定盡最大努力!」
安德烈:……
註:難得輕鬆的一章,囉嗦一嘴一直沒有細說的人名問題(因為這個一說話就長了),俄完整人名是「名字·父稱(父親名字的變體)·姓氏」,名字很少,來回重複,父稱和姓氏都有陰陽區分(「維奇/芙娜」「某夫/某娃」)。
在日常稱呼中,不熟悉的人稱呼姓氏(比如日常談論「某某夫/某某娃如何如何」),不熟悉但表示尊敬,可以稱呼「名字·父稱」,比如老師、長輩、上級,熟悉的平輩稱呼名字,關係再好一點稱呼愛稱(如「阿列克謝->阿廖沙,安德烈->安德烈卡/安德留沙」)。一個名字可能有多個愛稱,有些愛稱過於掉牙,屬於愛人限定,不能亂喊。
另外還有各種適應性叫法,蘇共之間為了營造一種「平等又尊重」的氛圍,上下級間互相使用「名字·父稱」(所以安德烈稱呼伊利亞「伊利亞·鮑里斯洛維奇同志」),職場女性之間又發明了「愛稱·父稱」叫法,表示「親昵又尊重」。
為了避免帶著火車一樣的角色名字寫文(導致一種仿佛看陀大的頭痛),文中較重要角色才會出現全名,其餘只出現名字·姓氏(於是我就可以少編一個父稱),後面重複提到則直接使用名字或姓氏(取決於這個角色對我們的親疏)。
有時候為了表示對角色的尊重,在重要劇情會出現「名字·父稱」(如安德烈、安東),列姓名時對「自己人」表示「親昵又尊重」,會使用「名字·父稱」,但其他角色是「名字·姓氏」。
另外像安東稱呼安德烈「安德留沙」(親人!)而安德烈稱呼「安東」而不是愛稱「托尼亞」(我們沒那麼熟)等皆遵守上述規則(當然這些規則也不一定準確)(一個人玩梗太無聊了,所以在切爾諾茲克副本即將結束之際強行碎碎念,僅此一次下不為例)。
第161章 春天(十五)
安東在職工宿舍見到了伊利亞。或許是前輩們總有一些「一屆更比一屆差」的傲慢想法,當伊利亞的實際表現比預期好得多時,就讓他不得不刮目相看了:「可以啊,伊利亞·鮑里斯洛維奇同志,基礎很紮實!」
他大力拍伊利亞的肩膀——拍得真費勁,因為後者比他高一大截——這種物理和核物理上雙重的優秀,讓他心裡竟然產生了一種「後浪推前浪」的緊迫感。
順利通過面試後,伊利亞毫不意外地在前輩們的「威逼利誘」下填報了4號反應堆操作班組。因為這個反應堆小問題特別多,格外缺人,「入職」也非常順利,達成了一個所有人都高興的結局。
伊利亞畢業的列寧格勒工程物理學院也是蘇維埃核物理聖地之一,許多同學都選擇入職研究院或者繼續深造,真正下核電站從操作員干起的不多。
伊利亞心裡其實曾經有過些許微詞,覺得這是因為家境貧寒,不可能通過賄賂來獲得工作分配優勢的緣故。但進了4號反應堆班組,讓他立刻對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
這是他見過最朝氣蓬勃的地方——在別人基本下班就走的時候,主管格里戈里·迪亞特洛夫,以及畢業於蘇維埃最高學府,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安東·謝爾蓋耶維奇同志卻表現出極高的工作熱忱,幾乎是想盡辦法地跟別人調班(嘴上是跟你換班,但其實有借無還那種),恨不得24小時長在控制室。
伊利亞還不知道什麼是「內卷」,但與996黑心公司不同,操作班組的工作量是固定的,他們這一行為導致其他人工作量大減——這事還引來了抱怨,譬如渦輪操作員尤里·霍傑姆丘克就吐槽說「應該留給年輕的同志更多鍛鍊和成長的機會」。<="<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