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名皆成了「**」,湘雲看向寶釵,搖頭,以口型道:「我寫的不是這個!」
不知是誰,施法抹了人名。
寶釵看向遠方湖面,書頁來回翻動,就像是有兩個看不見的人朝著兩個方向較勁。
以葉子打亂書頁,不讓翻閱赤壁之戰的,明顯是黛玉。
這一頁若現出全貌就可以警示曹操,隱去名姓則僅能帶來猜忌。
也許抹去姓名的,也是黛玉!
劉備只讀過此書的前五十回,這一回也是讀得雲裡霧裡,幸而除了人名化作**,還有諸如「武侯」、「後主」、「蜀」、「成都」、「祁山」等詞可以猜測。
從故事中看,後主庸而無能,中了敵方反間計,無故召前線將軍撤兵,致使伐魏國武功。
魏國?!
官渡之戰後,曹操就在鄴城建立了自己的班底,鄴城又被稱作魏郡。
出祁山伐魏,魏在北方,大漢沒了!
眾人都是聰明人,簡單推理後,皆看向曹操,其中以荀彧的眼神最為沉痛。
曹操只覺得後背一涼,忙道:「文若,我並無此心……」
孫策冷笑:「漢賊竊漢,必然之舉也,何必抵賴?」
曹操指著空中書冊怒道:「何人造謠?若被我知道,必不輕饒!」
湘雲輕咳了一聲。
書頁繼續翻動,顯示魏天子有「幽困之兆」,書首有人批註:陛下何故謀反?可笑!可憫!可畏!此*氏之果報,君威淪喪之始也!
魏國的*氏,顯然不太難猜。
曹操的手垂了下來,皺眉驚疑不定。
荀彧嘆了口氣。
書中,這位魏天子不堪權臣欺辱,憤而召集三百餘人出南闕殺權臣,然後被一戟刺死在大街上?!
眾人皆驚,唯有讀過全書的周瑜、諸葛四人神色不動。
孫策起身,頓足怒道:「當街殺天子,亘古未有之事也!」
劉備低聲向諸葛亮道:「這人雖八成是曹氏後人,倒也有幾分烈性!」
曹操早已怒髮衝冠:「妖書!妖言惑眾!」
他一面發怒,一面飛速盤算:這書中所記之事為何時?能篡魏的究竟是何人?
書頁繼續下翻,接下來的情節是退兵的蜀將聽聞魏天子被弒,分兵三路出祁山。
劉備向諸葛亮低語:「待天下有變,率益州之軍以出秦川。這位蜀將取子午谷、斜谷出祁山,倒與前書中卿三分天下之言甚合,看來是卿的後代子孫了?」
諸葛亮微微一笑:「他雖不是我的子孫,但也是個絕好的孩子!」
這孩子甚至還是魏地降將,在他逝後堅持九伐中原,至死方休。
待主公取了西川,定要設法早些找到他。
忽聽劉備又道:「軍師當時還言,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咦,為何荊州沒有動靜?」
諸葛亮嘆了口氣,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了。
第125章
書頁又開始翻動,最終停在一頁,顯示:
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這一章許是因為已經發生,人名並沒有遮掩。
劉備已看過此章故事,眼見得董卓這般廢立漢帝、**後宮、殺帝害妃、殘害大臣、凌虐百姓,依然紅了眼眶。
待書頁翻至曹操借獻刀殺董賊,眾人雖知此事終不成,也不由得跟著懸心。
荀彧靠在欄杆邊,輕輕嘆了口氣,這段故事他是極熟的,當年他任守宮令,因董卓暴行而棄官。
後來決心投奔曹公時,獻刀刺董一事曾在他心頭反覆浮現過。
可如今的曹公,還是當年那個仗刀殺賊的曹公嗎?
孫策年剛而立,血氣方剛,看得咬牙切齒,到刺殺之舉敗露,曹操絲滑地下跪獻刀時,他又忍不住發出一聲明顯的嗤笑。
曹操原本的志得意滿就有些掛不住了,也只能冷哼一聲,作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樣來。
周瑜提起茶壺,為眾人斟了茶,可惜在場只有四人能飲,其餘四人不過聞個味兒。
故事走向簡潔曲折,曹操刺殺不成逃出京城,路遇陳宮得其相隨,因一時疑心而屠了殺豬待客的呂伯奢全家,說出那句千古名言: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
曹操忙澄清:「這話我沒說過!這故事通篇附會編造之言,不可相信!」
孫策哼道:「刺董故事也是假的嘍?」
「那當然不假,這個文若可以作證!」曹操轉向荀彧,別人都可以不信他,不能讓文若再增添對他的不滿了:
「但我殺呂家人是因為他們要搶劫我的馬匹和財物,絕不是磨刀殺豬待客!」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