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楚国新王都寿春之内,黄歇双手颤抖着,看着手里的刚刚拿到的最新的情报。
景阳派人来送信,却是告诉了他一件极为荒唐的事情,白起主动释放了那些楚国的俘虏。春申君刚刚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以为,白起疯了,这十几万俘虏回到楚国,即刻就能再组织成一支大军,继续抵抗秦人,可是当景阳告诉他,这些人已经心向秦人,毫无斗志,一触即溃,甚至还险些在楚军内引起骚动的时候,春申君这才瞬间明白了白起的想法。
春申君看向了放在自己身边的那些竹简,马服君的书,他当然也是读过的,这就是马服君所说的思想战?仁义的军队通过宽恕敌人的做法来让敌人知道自己的过错,以此来避免他们助纣为虐....黄歇笑了起来,秦人?仁义之师?想起来都有些可笑,那些眼里只有敌人头颅的刽子手,什么时候也能被称为仁义之师了?
景阳对这些人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他直接将他们放了回去...让春申君来解决,这让黄歇额头上都冒出了一层冷汗。景阳这事做的不厚道啊,这十几万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鼓吹秦国,这显然是会造成更大的危机啊,何况,自己前不久才宣传秦军的暴虐,对楚人说那些俘虏已经死了。
如今他们活着回来,这会让楚国在民间失去公信力,而那些俘虏的宣传,则就会更快的流传在楚国各地,黄歇揉着额头,可是他又不能责怪景阳,若是景阳不这么做,带着一支遇到秦人就投降,或者逃跑的军队,景阳又该如何保护楚国呢?
黄歇飞速的思索着解决这些事情的办法,最先要做的,就是收走民间的《马服书》,不能再让这种思想继续流传,另外,可以借助各大学派来进行对马服君思想的攻击,至于那些俘虏们...黄歇眯着双眼,心里也有了自己的打算。
事情正如黄歇所想的,在俘虏回来之前,因为黄歇已经定论他们已经死去,故而他们的家人都已经为他们发丧,家里的妻改嫁...俘虏们兴冲冲的回到家里,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场面,他们非常的愤怒,当家人说:官府说你们已经被秦人杀死的时候。他们的怒火彻底爆发。
在短短的半个月内,楚国有六个县城爆发了叛乱,有归来的士卒因为不当言论被官吏抓捕,随即杀官造反...好在,黄歇提前做好了准备,安排在各地的军队,很快镇压了各地的叛乱。楚国民心动摇,众人都在谈论着秦人的仁政,马服君的大一统,以及楚王对他们的欺骗。
靠近南郡,南阳郡的几个城池内,更是出现了民众叛逃,大批的逃亡秦地的事情,楚国的官吏们无比的惊惧,而南郡和南阳郡的郡守,险些乐晕过去了,什么是仁义之邦啊?能让最为眷恋故土的楚人放弃自己的家乡逃到自己这里来,这就是仁义之邦啊!当地的官吏急忙将这些事情禀告咸阳。
而同时,这两地的郡守,也是下令好好对待这些楚人,给与他们耕地,甚至还免除了他们一年的徭役...黄歇是再也坐不住了,急忙也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各地开始出现了对黄歇的谩骂,当初大王想要从秦人手里赎回俘虏,是春申君断定这些人已经身死,不肯赎回,还因此而违抗大王的命令。
这些都是春申君的过错,大王应该惩罚他,罢免他的官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随者这种言论的不断扩散,众人的怒火悄悄从楚王身上转移到了春申君的身上,春申君的门客们纷纷离开,不再愿意为他效力,春申君那可以容纳数百人的大院落,也因此而变得空荡荡的。又有楚国的几位贤人,攻击赵括的学说,认为他所说的大一统,就是让一个国家来奴役其他的国家,楚人绝对不会去当奴隶!
楚国内无比的动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秦国的使者终于来到了这里。
楚王和春申君单独的召见了这位秦国的使者。使者年纪不大,是一位年轻人,走进王宫之后,他脸上也没有多少的恭敬之色,只是傲然的朝着楚王与春申君行礼,春申君不怀好意的问道:“您前天来到寿春,为什么今天才来拜见大王呢?难道您来到楚国,还有别的使命吗?”
使者笑着说道:“我只是太过劳累,所以休息了两天,我从秦国出发,来拜见大王,可是大王的车架行驶的太快,从陈都一路来到寿春,我这一路追赶,实在太过疲惫。”
楚王当即暴怒,春申君的脸色也不是很好看,只是冷冷的看着他。
使者这才说出了自己来这里的理由,秦王仁义,不愿意看到楚国的百姓流离失所,看到楚国的士卒死在战场上,希望能与楚国停止战争,双方议和。楚王还是没有开口,只是看着春申君,黄歇思索了片刻,方才笑着问道:“这是一件好事,秦王既然仁义,想要结束战事,那就应该要与所有的国家议和,我这就派人告知三晋的国君。”
使者摇着头说道:“赵国,魏国,已经答应了大王议和的要求,就只有楚国还没有进行商谈,这就是我前来这里的原因了。”
黄歇指着使者,愤怒的叫道:“您说谎!秦国是想要让楚国背叛盟友!成为不讲信义的国家啊!”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使者还是很平静,他说道:“若是您不愿意议和,那就请您继续增派军队,与武安君交战,秦国的将士们因为大王的命令,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军功,因而都渴望能杀进楚国的王都,用您的首级来换取爵位。”,楚王再也坐不住了,猛地站起身来,黄歇却是拦住了楚王,脸上再也没有了愠怒,只是笑眯眯的问道:“我的首级,值什么爵位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升爵四级,赏百金,二十匹良驹。”
“像我这么美的头颅,居然只值这么多嘛?”
使者哑然,再也说不出话来,黄歇挥了挥手,这才让武士们将他带出去,却没有让他们杀死使者,等到使者离开之后,黄歇这才苦笑着对楚王说道:“大王,这个人是怀着必死的决心来的,所以他并不害怕。议和是范雎的计策,如果我们议和,楚国的联盟战略就要被破坏...可若是我们不接受议和...楚国...唉。”
黄歇长叹了一声,方才说道:“这都是我的过错,我已经提前准备好大军所用的粮食,应对秦国的威胁,我错误的认为秦国的目的会是三晋,没有想到他们会大规模的进攻楚国啊...”
“请您不要这么说,您主动的承担了所有的罪名...这让寡人非常的愧疚。”,楚王说着,脸上满是自责,与秦国的全面交战,是楚王的决策,当时黄歇就劝说他,迁都,不要与秦国全面交战,楚国应该要积累更多的战争储备,可是楚王被秦国的挑衅所激怒,一意孤行,黄歇也只好准备与秦国的全面交战。
而如今,这其中所有的罪名,都被黄歇自己承担,国内骂他的人越来越多,常常有醉酒的贵族堵在黄歇的宅院门口谩骂,而他的门客也大多离去,认为春申君不是值得效忠的人,楚王只是觉得,是自己愧对黄歇,如果当初听他的,能够暂时的退让,或许就不会如此。
黄歇原本是有着自己的战略的,先是结盟诸国,随后就该是灭亡鲁国,攻占更多的土地,来增强楚国的力量,重视农桑,积累大量的粮食,武器,操练百姓,方才与诸国讨伐秦国,给与秦国重创,在黄歇看来,如此积累上数年,在诸国内选出一个出色的将领,形成联军来讨伐秦国,秦国是一定会失败的。
黄歇笑着,挥了挥手,对楚王说道:“请您不要这么说,我可以为您而死。何况,如今的这些事情,本就是因为我的过错,若是我将楚国治理的强大,也就不会让您遭受到这样的耻辱...”,黄歇没有再说,他并不想谈论这些事,他皱着眉头,思索了许久,方才咬着牙说道:“还是不能议和。”
“虽然继续战争会让楚国遭受更大的损失...可若是抛开盟友单独议和,就是彻底破坏了楚国的战略。如今议和,在短期内,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从长远看来,楚国若是再遇到秦国的进攻,因为如今的选择,就再也不会有国家愿意来救助楚国了,我会继续筹备物资,增援景阳,楚国不能议和!!”
楚王点了点头,说道:“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请您削去我的食邑...作为对我的惩罚...另外,请当众训斥我。”,黄歇认真的说道:“若是楚国不接受议和,厌战又缺少粮食的百姓一定会心怀不满,您可以因为这些事情而训斥我...就让他们认为这些事情都是我做的,让他们怨恨我而不怨恨国家。”
..........
此刻的景阳,已经是退回了陈都,而几支偏师,已经退到了更后,秦国不断的进攻,双方在数个城池内爆发了战斗,楚国输多胜少,防线岌岌可危,景阳只能不断的收缩防线,顽强的进行抵抗,白起也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迅速的推进了,不过,秦国还是在保持着对楚国的优势,陈都几乎成为了一个孤城。
像是在岸边独自耸立的礁石,不断的迎接着海浪的冲击,却一动不动。
这座城池,仿佛有着项先将军的英魂守护,楚军站在城墙上,景阳亲自祭祀了在此处战死的楚国士卒,随即开始应对秦人的攻城,白起猛攻三天,也没有能攻下这座城池。昔日项先所站着的地方上,景阳像他那样的站着,两个人的身影渐渐的融合在一起,同样的大吼着,将秦国的士卒高高举起,从城墙上丢了下去!
楚国这边的战事还在继续,而上党的战事,就有些让人看不透了。
秦国在上党经历了数次的失败,王陵并不是魏无忌的对手,或者说,王陵的士卒太少,上党因为被秦国占据的时间不长,这里还没有达到能全民为兵,为秦国死战的地步,王陵只能是勉强的进行防守,他放弃了一些城池,又屡次向秦王寻求增援,蒙武在这个时候,也已经接近了上党。
可是,令蒙武没有想到的是,魏无忌判断出他前来上党所要选择的道路,居然在半路上设伏,给与蒙武当头一棒,蒙武死战不退,依靠着秦军强大的韧性,愣是守到了王陵的救援,魏无忌这才撤离,退回城内,魏国的增援部队也随后进入上党地区,与魏无忌合兵,双方再次开始了在上党的厮杀。
双方都等来了自己的援军,在兵力上,魏无忌还是占据着一些优势,可是秦国已经再次派出了援军,魏无忌在兵力上的优势并不能保持太久,因为魏无忌的几次重创,王陵选择死守城池,等待武安君的到来,武安君正在楚国打的楚人节节败退,只要等武安君杀崩了楚人,来到上党,那魏无忌便不足为惧。
就在双方厮杀了一段时间之后,景阳因为伤亡太大,后勤道路又被秦国骚扰,故而主动放弃了陈都,退守巨阳...而白起再一次,打进了楚国的国都。在打进国都之后,白起进行了休整,随后再次以偏师出击,继续在楚境的推进,而自己,却是统帅一支军队转进韩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这是将韩王吓得够呛,韩王急忙请求各国救援。
魏无忌因为王陵死守的缘故,在上党找不到突破口,用大量的炊烟迷惑住了王陵,而自己却是偷偷带着主力大军转军进韩国,此刻的白起已经攻下了韩国不少的城池,就在白起赶往新郑的道路上,忽然遭遇到了魏无忌的主力大军,魏无忌无比的开心,终于,他是成功的伏击了一次白起!
然而,白起高超的指挥艺术,并没有让他遭受太大的损失,随后,他便与魏无忌在韩国内交锋,韩国的民众再一次迎来了灾难,四处逃亡,魏无忌与白起多次的交战,因为有着兵力上的大优势,竟是与白起互有胜负,数次击退了白起,而王陵这个时候方才知道魏无忌居然带着主力赶往了韩国,这让他气急败坏。
他赶忙带兵前往增援,结果再次被魏无忌精准的伏击,白起的经典战术,被魏无忌如此熟络的运用出来,倒是让白起有些吃惊。
景阳在此刻,也是即刻发动了反攻,楚国大军疯狂的进攻,趁着白起不在,再次将秦人逼退到了陈都,这一次,守城的人却是变成了秦人。
而此刻再次经历失败的王陵,被夺走了将军的身份,被押往咸阳。
由郑安平来接替他的位置,继续带领上党大军。
白起给与郑安平新的命令,不要理会韩国的魏无忌,直接从上党进攻赵国!
郑安平并没有因为成功接替王陵的位置而兴奋,他很害怕,因为他看到了王陵的下场,亲眼看到王陵因为屡次的战败,战损大于斩首而被押进囚车,他所统领的上党偏师,同样也是没有足够的首级,于是乎,他将目标放在了丹水之外的赵国....或许,该弄些首级...以免落到王陵那般的处境。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天翼文学;https://m.25shu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t\t', '\t')('\t\t\t郑安平带着军队渡过丹水之后,并没有急着去攻占城池,反而是在沿岸悄无声息的进行部署,众人都不是很明白他的想法,上党军在这次作战之中,可谓是丢尽了脸,数次败给魏无忌,就连主将都因为作战不利而被带走,当然,他最大的过错还是因为没有及时发现魏无忌的踪迹,使得白起遭遇到了魏无忌的伏击。
故而,当郑安平受命带着大军渡过丹水的时候,高级将领们都是有着自己的想法,要么就是趁着赵国各个城池如今没有兵力驻守,直接攻占这些地区,要么就是...杀死“抵抗”的暴民,来获得足够的军功,不求能够得到赏赐,在战后不被追究过失就好。可是,郑安平似乎并没有在意这些,他只是将士卒驻扎在丹水沿岸,甚至都不敢攻占附近的城池。
“将军,我听闻,擅长射术的勇士,拉满了强弓,就要即刻将箭矢射出,命中目标,若是一直拉着满弓却不松手,双手酸痛,随后又因为酸痛而颤抖,所射出的箭矢就会从目标的身边飞过...如今您带着一支充满斗志,想要洗刷耻辱的军队,渡水作战,就如一张拉满的强弓,您又为什么要迟疑呢?”
将领们跪坐在郑安平的面前,有一位将领认真的对他说道。
郑安平皱着眉头,他心里的确是很纠结。他知道这些将领们为什么这么急着出战,他们是怕战后遭受责罚,被削减爵位,对老秦人而言,爵位就是一切!他们在这次的战事里,屡次败给了魏无忌,各部士卒减员严重,在战后进行清算时,若是他们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功劳,那就是要被问罪的。
郑安平当然也害怕,作为主将,若是真的问罪,那他就是第二个需要站出来背负过错的人。可是,他又不敢放肆的进攻赵国,郑安平能在范雎最为落魄的时候发现他那被隐藏起来的才能,他自然不是一个愚笨的人,反而,他活的很谨慎,事事都喜欢考虑到极致,这也是他比王稽更快得到范雎提拔的原因。
他在秦国活的很谨慎,也不会像王稽那样刻意的去提升自己的爵位,这是一个惜命,又不是非常在乎权力地位,只是想要享福的人。他并不想因为战事而被问罪,可是他也不想轻易的丢掉自己的性命,渡水攻赵,这是白起的命令,他必须要遵从,可是渡过丹水之后是否要强攻赵国的城池,是否要杀死抵抗的赵人,白起可就没有明说了。
郑安平瞪大了双眼,茫然的对那位将领说道:“我不明白您的意思,我迟疑了什么呢?”
那将领看着他,无奈的长叹了一声,他从不曾见过如此愚笨的将军,同样都是魏人,他和应侯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这些时日里,郑安平傻乎乎的模样,可是将大多将领们都气的够呛,就是王陵在的时候,也不是很能看得起他,都是令他去造营地,做饭,这还是看在应侯的颜面上。
就是押运粮食这样的事情,王陵都不敢交予郑安平来做。王陵离开之后,听到郑安平接替他成为将军,是急忙想要阻止的,就是在被士卒们押着上路的时候,他都是大喊着不可,无比的惊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将领无奈的说道:“请您发兵赵地...如今赵国各地空虚,正是进攻的最好机会,若是能够攻占这些地方,一定能迫使魏无忌回援,他就是不救援,也能动摇他的军心,这就是立下大功了!”,郑安平笑着,点了点头,恍然大悟的说道:“原来如此啊,好,我这就写信询问大王...”
“什么?询问大王?”,将领瞪大了双眼,喃喃的说道:“还没等到大王回信,我们就要因为战事失利而被抓去了...”,他长叹了一声,方才说道:“将军,不能询问大王,这会耗费太长的时间,还是趁着赵人不知道,尽快进攻吧...”,郑安平严肃的说道:“我怎么可以自作主张呢?若是破坏了武安君的部署,那不就是大罪嘛?”
“这样,我写信询问武安君,根据武安君的命令行事!”
郑安平又说道,众人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是答应了他,这才走出了营帐,刚刚走出营帐,这几个将领就开始愤怒的谩骂了起来,作为老秦人,对于郑安平这样从魏国空投到他们头上的人,他们还是不喜欢的,尤其是他在表现得如此愚蠢之后。
“多好的机会啊,赵人都不知道我们已经渡河,在这时候强攻...军功唾手可得,竟是遇到了这样的主将。”
“呵,他是应侯亲自举荐的,还是不要这样说。”
送走了这些将领,郑安平这才坐了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感慨道:自己怎么会遇到这样愚蠢的将领们。白起交给郑安平的命令里只有渡河让魏无忌回军,可并没有仔细的说渡河之后的打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白起并不想惹上麻烦,赵国存在着一个大麻烦,天大的麻烦。
拿到这封命令的将军,第一个想的都是攻占城池,杀死那些抵抗的人,造成更大的声势来吸引魏无忌回援...郑安平知道,这样的举动完全就是自杀,秦王有多痴迷马服君,秦人都知道,马服君的言行到达秦王手里之后,就会立刻下发各地,成为秦吏们学习的新教材。
郑安平也曾读过马服君的书,他很清楚马服君厌恶什么,若是自己在赵国屠杀抵抗者...他觉得,马服君只要一封书信,就能让秦王砍了自己的脑袋,前不久,秦王才定下仁义之师的言论,就连被抓的那些赵国,魏国的俘虏,都被送了回去,武安君杀进韩国,甚至都没有理会当地的韩人。
在这种时候,去杀良冒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故而,郑安平这才又给白起写信,想要得到白起的命令,若是白起让他杀,那自己可以杀,因为这是白起的军令,自己服从军令而已,若是白起让自己看着办,或者暗示自己去杀,那自己就看不懂他的暗示,这就好了。武安君虽然可怕,可自己身后也有应侯,倒也不害怕他的报复。
郑安平想着,又乐呵呵的下令在河岸扎营,要防止魏无忌渡河强攻。
将领们只是骂着他的愚蠢,却又不敢违背,秦人哪怕知道将军的命令不对,也不会出来反对,只能埋头执行,因为反对就是死罪。秦国最苛刻的就是军法,毫不留情,例如军中有个赵子龙,在没有主将命令的情况下冲出敌阵砍了敌人的大将回来,将军或许会夸赞他的英勇,但是随后就会按着军法将他处死。
秦律绝对不允许将士们特立独行,也不许违背将领的任何命令,除非是他让你投降。
不久之后,白起拿到了郑安平的竹简,郑安平向他询问,该如何行事。
白起笑了笑,亲手书写了一封命令,令斥候送去。
得到了白起答复的郑安平,顿时开始了对赵国的进攻,白起告诉他,攻占各地的城池,不许杀害城内的百姓。郑安平忽然出手,各地求援的书信飞速赶往邯郸,廉颇带领亲自在邯郸操练的士卒气势汹汹的杀向了丹水,双方在中牟一带遭遇,廉颇大败,急忙后退,郑安平惊了,吓得都不敢追击。
将领们屡次请求进军,郑安平这才再次出击,出人意料的,廉颇再次战败,逃向了长城,郑安平实在是不敢相信,当初就是这家伙跟武安君在长平对峙??
就在郑安平带人杀向赵长城,准备围攻邯郸,迫使魏无忌回军的时候...他后路被抄了,原来,廉颇令副将装作主力,让他佯败,勾引郑安平深入,而自己却是带着主力直接切后,等郑安平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被廉颇堵在了长城之外的安阳,进退不得,惊恐万分。
廉颇的士卒远少于郑安平的大军,故而,郑安平试图从北方突围,从长子返回上党,奈何,他的突围部队并没有杀出廉颇的包围圈,廉颇通过分割战场,利用有利的地形,在各地都形成了以多打少的局面,几乎是按着秦人打,廉颇还有意的放出突围的秦军,直接将秦人大范围的分割成了三分,使得他们互相断了联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若是别的军队,被切断与主将的联系之后,大概率是直接奔溃的,可是秦军不同,没有了郑安平这个主将,还是能跟随在裨将,都尉的身后,继续作战,廉颇先是集中军队,直接吞掉了分割出来最为薄弱的那支秦师,随后,他正要吞掉郑安平的另外一支偏师的时候,就有郑安平派出的使者被带到了廉颇的面前。
“什么?他要投降??”
高大的廉颇看着面前的使者,目瞪口呆,秦人也会投降嘛?
秦人大多不会投降,因为,投降的后果很严重,秦国施行连坐制度,若是战死,说不定还由孩子来继承爵位,可若是投降,不仅会削掉爵位,连同近亲同乡,全部都会连坐...接受最严重的处罚,因此秦国的军队是很少会投降的,自己战死了不要紧,可不能害死了自己的家人...
至于投降的将领,除却他们的近亲同乡门客,还有举荐他们的人,与他们亲密的好友,都会受到惩罚。秦国的将领若是想要投降,底层的士卒是绝对不会同意的,他们不愿意因为自己的投降而使得家人遭难,因此,在变法之后,带着整编的军队直接投降的秦将,几乎是不存在的。
正是因为清楚的知道这些,廉颇方才惊讶与郑安平想要投降。他看着面前的使者,这位使者操着一口流利的赵语,却又带着些魏国的口音,大概是郑安平的门客,廉颇微笑着扶起了他,说道:“郑安平真的想要投降?”,使者认真的点着头,又说道:“不过,其余将领是不会同意的...”
使者认真的解释了起来,原来,投降是郑安平的想法,而秦国的其余将领们,对此不知情,士卒们更是如此,投降是重罪,郑安平也不敢开口劝说,故而借着派人来打探赵军虚实的理由,派遣自己来找廉颇将军...廉颇眯着双眼,对于这位使者的言语,他是一个字都没有相信。
使者又说道:“我家主与将领们商议,准备在后日凌晨佯攻北方,实攻南方...”
廉颇笑着款待了使者,这才令人送走了他,他虽然不相信郑安平,可还是没有放弃部署,他在所有可以突围的道路都部署好了军队,并且要求他们随时注意秦人的动向。
当天色渐渐明亮的时候,忽然从西方传出喊杀声,秦人并没有在后天从南方突围,而是在使者返回的当天凌晨,就从西方突围,只是,廉颇很快就带着大军赶到了这里,郑安平惊慌失措的站在戎车上,指挥着大军猛攻,当他看到廉颇的戎车碾过一个又一个士卒朝着自己杀来的时候,他猛地丢下了将旗,抱着头大叫道:“我投降!!投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因为将旗倒下,秦人并没有能爆发出什么战斗力,就被廉颇轻松的击败。
郑安平笑眯眯的站在廉颇的面前,若不是他被捆绑了起来,还以为他是来做客的呢。
“郑安平...您派出使者说秦军后天凌晨从南方突围,为什么秦军却是在昨日从西方突围的呢?”
“后天??南方?!”,郑安平吃惊的看着廉颇,他摇着头说道:“不对啊,我是派人说十六日凌晨从中牟方向突围..这是怎么回事?我的门客说错了?!”
郑安平说着,有些惊惧的对廉颇说道:“这肯定是我的门客不愿意让我担负投降的骂名,故而如此,请您宽恕他的罪行吧..”
廉颇扬起头来,大笑着,笑了许久,他这才抽出了短剑,走到了郑安平的身边,一把割断了他身上的绳索,这才说道:“您说的对,您的门客是个贤人啊...请您跟我去见上君吧。”
郑安平沉默了片刻,方才挤出了一个难看笑容,说道:“好。”
ps:我一直觉得秦国的连坐法是很坑爹的制度..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天翼文学;https://m.25shu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t\t', '\t')('\t\t\t就在双方交战的时候,廉颇还没有完胜对手的时候,赵人也是半点没慌。
他们有说有笑的忙碌在自己的耕地里,谈论起秦人来,只是不屑的说道:“马服君在,他们是不敢靠近的。”,赵括的存在,给与了他们极大的自信,或者说是安全感,这些时日里,赵人吹嘘着马服君,当初范雎所说的秦人只害怕马服子的言论,更是广泛的传开。这是秦国的国相亲口所说的,怎么会有假呢?
赵括也知道战况距离自己越来越近,这段时日里,他眉宇之间的忧愁,也是越来越多。幸运的是,自己的到来,的确也给这些时代带来了一些好的变法,起码,秦人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听说他们在楚国甚至放走了十几万的俘虏,秦王亲自写书信,告诉赵括这个好消息。
秦王在书信里表示,寡人非常的赞同您的看法,只是身边没有人可以进行咨询,总是容易犯错,若是您能在寡人的身边,秦国一定会成为仁义的国家,善待所有的庶民,建立一个没有战争的大一统盛世啊。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一位唤作郑安平的秦人攻进了赵国,廉颇再一次请战,赵王询问了赵括的看法。赵王不太喜欢直肠子的廉颇将军,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如今赵国的诸多将军,就只有廉颇,还不是封君,就连乐间将军,从燕国回到赵国之后,赵王都是想直接给与他食邑,让他成为封君的,廉颇这个上卿在这些封君之中,就变得有些尴尬。
赵括觉得,其实廉颇只要开口,给赵王好好的讲述自己这些年里的功劳,赵王是一定会给与他同等待遇的,赵王虽然不喜欢廉颇,可是绝对不会想要让廉颇离开赵国,从前就有被廉颇当面羞辱的大臣,找到赵王,让他赶走狂妄的廉颇,结果赵王直接急眼了,将那位大臣一顿训斥,赶出了王宫。
只是,廉颇不愿意如此,他就是要靠着自己的功劳,来从赵王那里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赏赐,故而,这些时日里,廉颇对于战事非常的积极,他来负责邯郸郡的百姓操练,他做的很认真,用了一年的时间,将那些刚刚长大的年轻人,从战场上回来的老卒,都凝聚在了一起,还常常带着他们合军大操练。
他一直期待着能立功的机会,当得知郑安平前来的时候,廉颇将军非常的开心,急忙请战。赵括告诉赵王:真正贤明的君主不只是要懂得招纳贤才,还要懂得给与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赵王这才令廉颇将军召集邯郸各地的士卒,出战秦人,他也做好了准备,若是廉颇战败,就让马服君上场。
就在这个时候,赵括迎接了一位来自远方的客人。
客人来自于秦国,这是一位穿着朴素,为人和善的老者,老者身边站着不少的弟子,这位老者是庞公的朋友,他唤作展,是农家如今的领袖,他在得到了庞公的邀请之后,带着自己的弟子们,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一路靠打草鞋,编席子获得路钱,千里迢迢的来到了马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赵括热情的接待了这位老者,老者并没有荀子那样的魅力,荀子依旧是赵括在这个时代看到过最有魅力的人,他就是站在那里,一言不发,也足以让不认识他的人心怀敬重,不敢放荡无礼,老者并没有荀子那样的颜值,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老者,若是他与马服的那些老农站在一起,也不会有人能发现他们的区别。
老者的脸上总是带着和善的笑容,他的弟子们大多也是如此,看起来憨厚而又朴素,因为他们的友善,赵括的门客们也非常的喜欢他们,难得,连戈都没有说他们什么,狄好奇的坐在一旁,一动不动的盯着他们猛看。赵括与老者坐在了院落内,弟子们也各自坐了下来。
“老丈,若是知道您要来拜访,我一定会亲自驾车去接您,怎么能忍心让您这样的长者遭受旅途的劳累呢?”,赵括说着,展摇着头,认真的说道:“怎么敢劳烦您呢?我也要感谢您,因为您的缘故,我才能看到这一路上的耕地的情况啊...”,展说着,便又说起了自己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他所说的,也并不是只有耕地的情况,还有当地农民的情况,他笑着说道:“赵国各地的庶民说:因为马服君的缘故才得到如今的处境。像您这样有着尊贵的地位却能爱遭难的庶民的人,我是没有遇到过的,我听闻,您不向自己食邑里的百姓收高昂的赋,拿着他们所缴纳的赋购买耕牛,制作农具,分发给当地的官吏...”
老者忽然站起身来,朝着赵括俯身长拜。
赵括大惊,急忙起身,也是俯身长拜,说道:“我不敢接受老者的大礼,请您不要这样。”
“我听闻,您著书来劝说各地的君王重视百姓,行政不要耽误农时,还计算各地的税收,想要减轻税赋,减少徭役...”,老者说着说着,忽然流下泪来,他只是笑着,又不断的擦拭着泪水,他说道:“我太开心了。”
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在思索着拯救天下的办法,在阶级关系发生转变之后,有反映不同阶级利益的学派纷纷诞生,在劳动者的方面,墨家代表着小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杨朱学派代表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则是下层农民的代言人。
许行是楚人,他与孟子生活在一个年代,他或许是看到了底层农民的悲剧,他带着弟子们,徒步走向了各国,他们穿着简陋的衣服,风餐露宿,他们赶到别的国家,不要赏赐,不要官位,他们只是希望能得到一块耕地,可以进行劳作。当然,他们在本质上还是学者,他们分为两派。
一派是研究农业技术,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经验,想要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另外一派是面见君王,希望君王能任用自己的政治思想的,农家的治国思路包括: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重农抑商,减轻税赋徭役,爱护百姓等。这两派,在孟子的时代,是政治学派更有名气。
在后来,秦国变法,也是采用了农家所提出的诸多治政理念,这使农家迎来自己的辉煌,奈何,到了如今,更受重视的却是研究派,也就是研究农耕技术的。老者缓缓讲起了农家这些时日里的发展,当秦国变法之后,苦苦寻找未来道路的农家,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们急忙赶往了秦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秦国几乎是采用了他们所有的农业思想,从耕战到重农抑商...事实证明,农家的学问,的确是很好的,秦国迅速强大了起来,耕作与战争结合,越大越强,可是农家没有能开心太久,因为他们发现,在绝大数政治思想完成的前提下,那些最底层的农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
他们还是一样的苦。
农家如今的带头人,老人展,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让农家痛苦的时代里。他年幼的时候,曾看过无比绝望的农家在秦国找到了希望,那种欣喜若狂的模样,绝望的农家在秦国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商鞅变法的时候,借用了很多农家的思想,农家集体入秦,开始了默默无名的奉献。
当展渐渐长大,农家却已经笑不出来了,底层的农民还是在承受着灾害,苛政,他们有了自己的耕地,可以自己开垦,可是一年的耕作,也只是能让他们勉强填饱肚子,若是遇到了灾害,那就是灭顶之灾,高亢的税收和徭役,还有无休止的战争...展带着一批绝望的农家弟子,依旧穿着最为简陋的衣裳,心里装着数百万在苦海里挣扎的农夫,寻找着一条看不到的道路。
展改变了农家的思想,或者说,他做出了突破,农家的思想从如何让国家重视农业,渐渐变成了如何该让国家重视农民,当初被孟子痛斥,与孟子合不来的农家,在此刻却采用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农家不再对君王说:请您重视农业发展。他们说:请您低下头,看看那些疾苦的百姓,请您看看他们有多辛苦,请您怜悯他们。
展提出: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巧取豪夺,不能剥削百姓,要减轻赋税,轻徭薄役,同时要注意节约,不能穷奢极欲。农家最重要的思想,人人平等的劳动,却已经被遗忘,因为他们发现,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
只是,他们的这些思想,并不曾让任何人低下头来,看一看庶民,于是乎,农家再次提出了新的学说,那就是赈灾,他们发现灾害通常是压垮农民的最大力量,故而,他们提出了统治者应该防止灾害,救济灾民,对于不同的灾害,他们也拿出了不同的办法。
赵括惊讶的看着面前的老者,衣着简陋,脸色黝黑,干裂的双手...他身后站着的那些年轻人,他们大多也是如此,哪怕是听着展说起了农家的困境,他们的脸上也只是带着笑容。赵括有些肃然起敬,想着这些人,这些不在意官职,不注重享受,只是一心一意想要改变底层庶民困境的人...他心里有些震撼。
是他想的有些简单了,他本以为,农家只是一些想要革新农耕技术的科研人员,没有想到,他们同时还是一批真正想要救下天下人的圣贤。
圣贤并不是只有他们,这个时代从不缺圣贤,无论是过去,是现在,还是未来。有很多这样的人,抛下了一切,为了自己心中的世界,在痛苦之中前行...就是一个后世里默默无闻的农家,在进行深刻的挖掘之后,都能得到如此多金灿灿的宝物,其他的学说就更不用提,每个学派,都是有着说不清的圣贤,和他们留下的瑰宝。
一个伟大的文明,就是在这些先行者的痛苦的血汗之上打造出来的,他们弯着腰,扛起了一个伟大的文明,血与汗低落在地面上,他们就这样扛着文明的高塔一点一点的抬起,使得这个伟大闻名最终伫立在世界的最高峰。看着面前的哭泣的老人,赵括真的很想伸出手来抱抱他,尽管这与礼法不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您带给了我们希望...还是有人在意庶民的,还是有人能亲自下地耕作的,我们的学问,不是无用的...”,老者不断的擦拭着眼泪,他抽泣着,他实在太开心了。这种喜悦,伴随着这些时日里的心酸,对未来道路的怀疑,使得老者有些失态了,弟子们纷纷劝慰着他,老者摇着头,捂着双眼,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老丈..您的学说并没有错误,无论是体恤底层的农民,还是不剥削百姓,这都是对的,不过,只是凭着劝说,是没有办法推行的,我在前些时日里与弟子们拟定了关于税赋的一本书,详细的计算了耕地与税收的关系...这些其实都是为了律法而做准备的,用律法的形式来固定税赋,这比游说要更加可靠...”
“您所说的,也都可以如此,由律法来规定统治者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律法来让统治者节俭,爱惜民力...我一直所说的,一个国家的意志并不是君主的意志,国家是所有统治者的意志体现,而一个国家内没有触犯律法的自由人,是属于统治者的,农民是国家中最多的群体,他们的既得利益也应该最重要的意志体现...”
展惊讶的抬起头来,翻来覆去的,想要找到笔墨,不知什么时候,却发现远处有个呆萌的年轻人正在提笔记录,展也就只好认真的听赵括继续讲述,这一天,两人从农民的根本谈论到了未来的趋势,从土地的拥有制度谈到了耕作技术...老者越听就越是激动,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像个孩子一样手足无措,拉着自己的弟子们,眼神无比的明亮。
老人站起身来,他面色严肃,朝着赵括俯身长拜,说道:“谢谢。”
赵括笑着,有力的双手抓住他的手臂,将老人扶了起来。
赵括伸出手来,抱了抱这位老者。
他低声说道:
“谢谢。”
ps:找到的资料越多,心里的敬仰也就越多....没想到,写本书居然让我的情绪起伏这么大。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天翼文学;https://m.25shu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t\t', '\t')('\t\t\t展从不曾如此的开心过。
这些时日里,他脸上便看不到除却笑容之外的什么。赵括的所作所为,竟是那么的符合农家的想法,他的一举一动,甚至包括这次想要进行的防灾,都与农家思想不谋而合,展认为,马服君是神农赐予他们的圣贤。而马服乡邑,或许是因为赵括的缘故,大家都习惯了亲自下地耕作,也习惯了友善的对待百姓...这里,简直就是农家的理想之地。
没有沉重的赋税,没有繁忙的徭役,农民乐呵呵的在自己的耕地里劳作,偶尔路过的马服君的门客,也不会欺辱他们,有说有笑的跟他们聊着天,马服君甚至还常常下地来帮助一些家里没有青壮的老者,农家的弟子们,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理想之国,他们很快就忙碌了起来。
他们开始帮着赵括来勘测周围的耕地,农家有可以改善耕地的办法,按着展的说法,土地是可以进行优化的,他们通过淤泥来改善干涸的土地....赵括对于这些东西是一窍不通的,故而虚心的向展请教,两人常常会徒步走到很远的耕地里,亲自探查这里的土地质量。
只是过去了几天,赵括便带着展赶到了列人等受灾地区,列人地势要低一些,水聚集在道路上,展卷起了裤腿,拿下了鞋履,就跳进了水里,赵括也是连忙走下了马车,这水灾并不是赵括想象之中的洪水灾害,并没有看到房屋都被水淹没,牲畜淹死的画面,所看到的水,也只是聚集在几个小洼。
其余地方,只是湿润,并没有水,地面都已经变成了淤泥,走在这泥泞地里,小腿以下,全部变作漆黑。水已经退去了,只是留下一些泥泞,当然,有些房屋还是倒下了,有些地势更低的地方,则是变成了一片大洼,处处都是湿淋淋的。展看着这些,无奈的感慨道:“水,旱,风雪,疾病,蝗虫,这就是祸害百姓的五害。”
“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产的重大灾害,因此,一个贤明的统治者想要巩固自己的同之,当务之急再于扫除五害...尤其是水灾,这是最严重的。”,展说着,又朝着远方看了看,对赵括说道:“这里今年算是不能耕作了...这里积水太过严重,我看近期内这里还会有暴雨...”
他摇着头,感慨道:“您说修建渠道,是可以施行的,可是修建渠道,是非常耗费民力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手,物资,若是赵国国君能够全力支持,动用两个郡的百姓,则可以在四年内完成。”,赵括皱着眉头,思索了片刻,方才说道:“我听闻韩国有一位擅长修建渠道的人,我已经派人去邀请,或许他有办法。”
展点了点头。
两人继续开始探查周围的灾害,就在赵括带着展来进行勘测的时候,狄火急火燎的赶了过来,他是骑着快马赶来的,也不顾泥泞,直接快步跑到了赵括的面前,脸上满是笑容,戈嫌弃的看了他一眼,方才对身边的赵傅说道:“他肯定是又打听到了什么消息。”
“少君!廉颇将军大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秦国的郑安平投降了!”
狄咧着嘴,大叫着,周围那些门客都有些惊讶,廉颇将军出征还不到几个月,怎么就取得了胜利?不过,知道廉颇大胜的消息,他们的确也是变得开心了起来,狄迎着众人的目光,认真的说起了战局:“廉颇将军留下偏师装作主力,故意败给秦人,引诱秦人深入,自己却是直接切断了秦人的后路,又烧毁了他们的粮食...”
“秦人被围困在山坡...进退不得,廉颇将军在安阳大败秦人,郑安平投降!”
狄说起战事来,就好像是在讲述故事,他说廉颇驾车直接冲进敌人的阵型里,一把抓住郑安平,使得郑安平投降,赵括肯定是不信的,狄所说的,信个大概的脉络就好,细节是完全不可信的,纯粹胡说八道。只是,赵括认真的听着狄的讲解,却觉得这打法有些熟悉...这怎么像是白起会做的事情?
如今天下的英豪们,治国者都是学习马服君的思想,而征战者却是都开始效仿白起的打法,自从赵括认真的解析了白起的兵法,并且将白起的运动战,歼灭战公布与众后,这个天下的白起就多了起来,虽说可能达不到原版白起的境界,可是围点打援,运动之中消灭敌人,都是学的有模有样。
“双方的伤亡如何?”
赵括开口就是询问起了伤亡。
“赵军伤亡不大,只是损失了两万多人,秦人被杀了很多,也被抓了很多,我听闻,廉颇将军带着这些俘虏,郑安平,正在赶往邯郸...”
“唉...”,赵括长叹了一声,没有再说话,狄又说道:“邯郸里非常的热闹,具说上君准备亲自前往迎接廉颇将军,还有郑安平。”
“还有更重要的消息。”,狄咧嘴笑着,看着众人,又说道:“我听闻,这位郑安平,是因为范雎的举荐,方才成为了秦国的将军,如今他投降,这是死罪,秦国的律法,举荐的人犯下了错误,举荐他的人同罪!”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秦军在赵地的失败,使得秦人震惊,他们已经很久没有遭受过这样的惨败,而更让他们惊讶的是,郑安平居然投降了!无耻的投降了!这在秦人看来,无疑是最大的罪行。白起最先得知了这个消息,知道秦人在赵地的惨败,他眼里满是怒火,他实在不理解,带着那么多的精锐,到底是怎么会溃败的如此迅速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这郑安平,难道是个完全不懂兵事的?
他先前给郑安平下令,可不是让他去围攻邯郸,也不是让他擅自进军,只是让郑安平攻打附近的城池,给魏无忌造成压力,之下可好,因为郑安平的冒进,反而是给白起带来了威胁,廉颇若是再次出兵,直接攻占上党,四国联军直接将秦人围困在韩国,那就是对秦人的威胁了!!
就在这个时候,屡战屡败的景阳包围了陈都,只留下了一道缺口,随后他亲自参与了攻城战,以夺回王都的名义,展开了陈都的疯狂进攻,景阳身负二十余创,终于是带着士卒攻上了城墙,秦人被迫撤退,景阳从秦人手里夺回陈都之后,又迅速朝着城阳,上蔡等地发动了进攻,汝水之岸,再再再一次落在了楚人的手里。
形势逐渐对秦国有些不利,而秦人撤退之后,聚集在邓城,秦国的大军终于是汇集在了韩国,楚军在东南,三晋联军在北,从两个大方向形成了对秦人的压迫之势。
秦国,咸阳
秦王看着面前的范雎,范雎跪坐在秦王的面前,弯着身子,保持着向秦王下拜的姿势,他是来向秦王谢罪的。范雎原先是正坐在宅院内,攻读最近被送来的马服君的学术成果,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门客们匆忙的冲进来,告诉了他一个令人惊惧的消息,郑安平降赵。
范雎手里的竹简顿时掉落在了地面上,张目结舌。
这对范雎而言,真是一次无妄之灾,当初曾救下他,又得到他举荐的郑安平,就这样轻易的投降了,甚至说,是他害死了数万跟随他入赵的将士,范雎险些晕厥,呆愣了片刻,他就来到了王宫里,跪在了秦王的面前,请求秦王将自己连坐处死。秦王看着范雎那绝望的面孔,无奈的长叹了一声。
秦王站起身来,走到了他的身边,伸出手,却是用力的将他扶了起来。
“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击败诸国之人,这些事情,还是等战事结束之后再说吧。”,秦王说着,范雎明白了秦王的意思,戴罪立功,将四国联军击败,消除这件事的影响,范雎握紧了双拳,却是说不出话来,那种许久不曾出现过的羞耻的感觉,再一次遍布全身,此时此刻,他仿佛不是在王宫,而是在魏国的国相府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t\t', '\t')('\t\t\t几个人将他按在地面上痛殴,无论他如何解释,求饶,都没有人信任他,没有人怜悯他,他被按进溷蕃,有人朝着他身上便溺,往他身上唾弃。范雎忽然干呕了起来,就在秦王的面前,他捂住了喉咙,痛苦的干呕着,秦王被吓了一跳,急忙伸出手来,抓住他的双手,询问道:“范叔?您怎么样?”
范雎清醒了过来,茫然的看着面前的秦王。
“范叔..没有关系的,寡人会派人去砍下郑安平的首级。”,秦王认真的说道。
范雎摇着头,开口说道:“秦国的连坐法,是商君时就定下的,臣举荐郑安平来担任将军,他又犯下这样的罪行,我必须要接受一样的惩罚,秦国以律法治理国家,若是您不惩罚我,国人就会非议您的行为,这样做,违背了秦国的制度,这是不对的,请您责罚。”
秦王笑了起来,他说道:“寡人听闻,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国人商量。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旧的礼制。您在秦国,这是能使国家富强,是对百姓有益处的事情,违背制度又如何呢?”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