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遇到百年難得一遇的劫難,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大街小巷,張貼著通緝告示。告示上布滿劃痕。經過的人都要啐上一口唾沫以示鄙夷,伴隨惡毒咒罵,縱然將其千刀萬剮,難消百姓心頭之恨。一張畫像貼不到半天,毀得不成樣子。上頭通緝的是楚王柳章。
畫中人生得好皮囊,君子端方,從皸裂的紙張上也能窺其神采。
可恨是個罪大惡極的奸人。
告示明明白白書寫著他的罪名。勾結妖魔禍亂長安,殺害皇帝皇后,擄走太子。
那日長安大亂,妖魔作祟,皇帝駕崩。長安變了天。百姓慘遭無妄之災,在混亂中度過了一段時日。民間流言紛起,矛頭直指楚王柳章。據說他收的那個徒弟是魔頭。流言愈演愈烈,傳得有鼻子有眼,說他私下豢養魔物,圖謀不軌,弒兄殺君,奪取帝位。
他犯下滔天大罪,人神共憤。
秦家軍浴血奮戰闖入宮中勤王,卻晚了一步,沒能救下君主。
如今皇帝駕崩,太子失蹤,社稷岌岌可危,數位大臣趁亂勾結,稱國不可一日無主,有意扶持宗親即位。秦太尉極力反對,稱太子才有資格繼承大統。須得找到太子,再談新君冊立之事。雙方僵持不下。
時局動盪,太子妃秦愫挺身而出。
她著蟒袍,入崇明殿主政,代太子行權。令秦家軍維持秩序,賑濟災民。統籌六部官員,籌措錢糧徵調藥材,極力穩住民心,太子妃深明大義,自願捐出全部嫁妝救助百姓。又親臨民間施粥,安撫百姓。她為了大義甘願站到風口浪尖。
有的攻擊秦愫牝雞司晨,罵秦家有奪位野心。有的直言秦家謀反。罵戰不休,秦愫所下政令,也備受攻訐,難以推行。因而爆發了幾起抄家滅族的慘劇。
秦愫黨同伐異,鐵血手腕鎮壓不平之論。她剛柔並濟,贏得民心,對付政敵也是毫不手軟。秦愫臨朝之日,有一位老臣撞柱而死。
秦愫命厚葬,寫賦悼之。
「古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詳,是為天下王。愫一介卑弱之身,得幸東宮,感念陛下隆恩甚已。今日家國蒙難,社稷風雨飄搖。吾不忍見百姓流離失所,願效仿先慈獨守崇明殿,盼太子歸來。縱負千古罵名,九死未悔。秦家軍在,柳氏江山在。」
此舉引發軒然大波,秦愫手握兵權,又有太子妃的身份。其他藩王爭立對抗,皆不能服眾,幾方僵持,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先找到太子。
找得到,那麼秦愫名正言順。
找不到,秦愫獨木難支,早晚會死無葬身之地。
一個女人,還能翻了天不成。那些肱骨大臣大多擁立太子,之所以瘋狂攻訐秦愫,更多的是怕秦太尉趁機上位。然而秦愫竟能穩住父兄,苦等太子回宮,這勉強算個好消息。因此局面暫時穩定了下來。秦愫果真入主崇明殿,硃筆批紅,下達政令。
因她的母親楊玥曉譽民間,是個女戰神一
樣的人物。人們心中天然有層好感。加上她手腕不凡,迅速**,施粥散藥。秦家更是在暴雨夜大開門戶,收留無家可歸的難民。她招攬民心,力排眾議,竟強行穩住政局,避免了長安爆發內亂,也算有功。
民間或有詆毀之聲,連乞丐都站出來為她說話。
那些個底層官員更不用說。有個縣令更加直白,揚言「朝廷有糧有錢,才叫朝廷。只要百姓不餓死在我衙門前,我管他男人當皇帝還是女人當皇帝。」
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秦愫評論兩極分化。當然也有文人抗議,不過秦家門口的粥棚依舊人滿為患。許多牆頭草見風使舵,倒向秦愫,對太子妃歌功頌德。一個多月內,有的人加官進爵的,有的人獲罪流放……亂象層出不窮。
伏妖司張道長主動投誠,拜倒在秦愫門下,官升三品。
林園陪同師父走出皇宮,看見街頭通緝楚王的告示,悶悶不樂。他們當然清楚楚王沒有勾結妖魔,朝廷往他頭上潑髒水,無非想洗清罵名推卸責任,給百姓的怨氣找個出氣筒。
出了這麼大的禍事,總要有人背黑鍋。
林園滿腔悲憤,要為柳章平反。明明是柳章捨生取義,為了長安險些犧牲,卻被千夫所指。他們怎麼能忍得下去。但張道長攔住了他,不許他們出頭,保持沉默。並在朝廷動盪之際倒向秦愫。林園從沒想過師父會是這種人,十分震驚。
張道長心知徒弟嫉惡如仇,道:「她能穩住朝廷,手腕可見一斑。園兒你記住一句話。我們捉妖師,可與妖魔斗,可與鬼怪斗,千萬不能與權斗!」
林園是個讀聖賢書讀傻了的,道:「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張道長回懟他:「天下沒有亡,亡的是柳家。」
林園道:「師叔也姓柳。」
張道長被懟得無話可說。萬一他日柳章回來,發覺自己丟了王位,身敗名裂,一干玉清觀弟子全部投誠他人,不知作何感想。張道長心懷愧疚,嘆了一口氣,柳章陷在妖精窩,忍辱蒙羞,好不容易九死一生逃回來。看見這幅光景,想必很難受。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