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53章 大唐的六大都護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另外,作為一個曾因殺降被彈劾過的人,薛仁貴自然也支持趙持滿這個後輩。

他是軍中少壯派的代表,他一表態,頓時又有一大批武將,上奏支持趙持滿。

既然官員們自己爭起來了,李治就樂得清閒,讓他們爭,自己不發表任何意見。

倭國的這一戰,群臣們雖不太在意,李治心中卻非常滿意。

因為倭國銀礦最多的地方,就是山陽道和山陰道,如今都被趙持滿打下來,正好可以大量開採銀礦。

最近因為大唐商業的蓬勃發展,貨幣已經顯露出問題,朝廷印發的貨幣不足,導致民間出現很多劣質假幣。

武媚娘便曾向李治提過這個問題,還建議李治鑄一種新銅幣。

這是一個大雷,李治當然沒有接受。

原史中,唐高宗便因為民間私錢太多,下令鑄就乾封泉寶,當做新幣,防止私幣出現。

結果導致通貨膨脹,經濟動盪,鑄了僅八個月,就下令回收,重新融鑄開元通寶。

從歷史趨勢來看,白銀取代銅幣是大方向,大量開採白銀,就能緩解民間貨幣不足的情況。

最近大唐已經開擴太多疆土,人心不穩,若是急於求成,很可能後院起火。

眼下需得儘快消除戰火,放榜安民,調節矛盾,穩定地區。

所以這一戰打完後,李治也不打算在東部再起戰事。

東部的問題暫時穩定,接下來就該處理其他地區的問題。

其實在攻打高句麗的時候,各個地方官員,就曾上奏,向李治表達隱憂。

第一個問題是吐谷渾。

自吐谷渾向大唐求親失敗後,最近幾年,越發的不老實,經常在邊境地區,騷擾其他羌族,霸占河流、強奪礦產、劫掠羌人。

以賓就女王為首的羌族頭領,都曾上奏李治,希望大唐出兵懲罰吐谷渾。

對於此事,李治並不急。

吐谷渾最大的問題,還是羈糜制度的遺留問題。

他們不向大唐納稅,不派兵執役,名義上屬於大唐,其實屬於大唐內部的一個國中之國。

要消除他們也不容易。

當初,大唐消滅吐蕃時,吐谷渾立下大功,眼下他們並未犯大錯,李治也不好因此就對他們動手。

如果真因此事,攻打吐谷渾,將他們劃為大唐州縣,原本支持懲罰吐谷渾的羌族,反而會因此反對大唐。

這些羌族都和吐谷渾一樣,因滅吐蕃的功勞,幾乎完全自治。

處理太急,羌人就有可能支持吐谷渾作亂。

所以最好的辦法便是不理。

任由吐谷渾繼續欺負其他羌族,讓他們明白,不徹底歸入大唐,便沒有安定的生活。

等他們忍無可忍,主動提出轉為正州時,大唐再行出手,如此才能讓羌人徹底融入大唐,不至生怨。

第二個問題是六詔。

當初攻打吐蕃時,南詔因為站隊正確,得到大唐官員們的一致好感,成為六詔最強的一詔。

最近交州傳來消息,說六詔之間,戰爭頻發,導致大唐邊境不穩。

交州都督府的官員提議,扶持南詔,吞併其他五詔,如此大唐邊境才能安寧。

這種提議李治當然不會同意,因為南詔強大後,確實不會內鬥了,而是一致對外,侵占大唐疆土。

現在的大唐官員們,估計做夢也不會想到,大唐將來也有被南詔欺負的一天。

李治雖然否決了這個提議,但南詔實力不斷增強,需得提防他們趁大唐不注意時,吞併其他五詔。

最後一個隱患是大食。

安西都護府和內領衛,正在謀劃幫吐火羅復國的事,這件事已經快拖了兩年,如今也終於可以抽出精力解決。

另外,蘇定方和王玄策也在謀劃幫天竺自立。

天竺成為一個統一國家,其實並非李治所願。

但不扶持天竺的話,就有可能出現一個強大的吐蕃,昆藏地區就將面臨危險。

大食即將開啟擴張之路,眼下需將吐蕃當做緩衝國,才能將戰火擋在大唐疆土之外。

所以綜合考慮,讓天竺自立,既能抵擋大食,又能與吐蕃牽制,是對大唐最有利的一個方案。

李治一邊腦中思索,一邊將這些問題都記在紙上。

這時,王伏勝來到身邊,遞過來一份奏章。

「陛下,隼州都督府急奏。」

李治翻開一看,奏章是劉仁願和趙持滿聯合上疏。

兩人一共上奏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他們建議朝廷下一道誥書,規定隼人官職不能超過七品,如此才能更好管理隼人。

經過隼人背叛之事後,李治也對這幫土著沒了好感,當即點頭,決定採納。

第二件事,因隼州都督府的領土擴大近一半,二人請旨將隼州都督府升為都護府,並且不再用隼州為名。

兩人倒是打得好主意,都督府升為都護府,兩人官職都能提升。

不過考慮到他們確實在這次戰爭中立下大功,李治倒也不想拒絕他們,升為都護府也無妨。

反正將來倭國遲早都要打下來,以倭國領土來看,用都督府管轄肯定不夠。

至於名字,隼州確實不合適了。

李治正琢磨著新名字時,內侍來報,說武媚娘求見。

盛夏時節,氣候炎熱,武媚娘剛研究出一種新的酸梅湯,特地端過來,給李治解暑消乏。

李治喝下一碗酸梅湯後,只覺口感清涼滑膩,又要了一碗,喝完後,笑道:「媚娘,你幫朕想個名字如何?」

武媚娘訝道:「想什麼名字?」

李治便將隼州升為都護府的事說了。

武媚娘略一思索,說道:「妾身最近看梁書,諸夷傳中便記載了倭國,取名為扶桑國,不如就叫扶桑都護府吧?」

李治聽了後,卻沒有做聲。

他原以為武媚娘會取名「日本都護府」,因為「日本」這兩字,正是武媚娘賜給倭國。

「陛下覺得不妥嗎?」武媚娘問。

李治想了想,道:「這樣,你再想一個名字,朕在兩個中取一個。」

武媚娘沉吟片刻,又道:「史記中記載,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不如取名為東瀛都護府,陛下以為如何?」

東瀛,充滿飄渺意境的地方,比扶桑要稍微好聽一些。

李治也不再糾結,道:「也好,那就用東瀛都護府吧。」

數日之後,李治在朝會上提出將隼州都督府升為東瀛都護府,大臣們皆無異議。

最終經過中書省一番商議,東瀛都護府劃分為十六州,五十四縣。

至此,大唐的都護府,也增加到了六個。

分別是:東瀛都護府、安東都護府、燕然都護府、瀚海都護府、安西都護府、昆藏都護府。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