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大媽說道:「你哥你姐可真行,這都快二十的人了,做個飯都能弄成這樣,他們干點啥行啊?」
寧安一臉無奈和恨鐵不成鋼:「他們幹啥都不行。太懶了,油瓶倒了都不扶,從小到大,沒掃過地沒做過飯沒刷過一個碗,連個褲衩子都沒洗過。都是我爸媽給他們慣的!」
在這一點上,還是要為於曉紅說句好話,雖然家裡人的衣服都扔給原主洗,但是褲衩子都是於曉紅洗的。讓女兒給她爹和大哥洗褲衩子,她還干不出來這種事。所以,她順手就把其他人的也給洗了。只有原主,堅持自己洗。
鄰居們:「……」
什麼破孩子!
「也是,沒有你爸媽這樣的,啥事都讓你一個人幹了,幸好還有建華能幫你一把。他們今天怎麼想起來自己做飯了?」
寧安抽空跟小桔子嘀咕:「瞧瞧,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都知道趙大志和於曉紅做事不公平。」
小桔子:「眼盲心瞎的還是少,還是眼明心亮的多。」
寧安笑著跟鄰居們說道:「我爸媽這不是也意識到問題了嗎?他倆這麼大了,還是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要是再這麼下去,這倆人就要廢了呀。所以,他們說,不能讓他倆再這麼遊手好閒下去了,以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媽說,我大哥19了,該說親了,就他現在這樣,人家姑娘憑什麼嫁給他?還有我二姐,17了,也該說親了,我媽都擔心她嫁不出去。」
「是這麼回事。老大不小了,也該懂事了。老話說,長大成人,他們倆是長大了,但是沒成人呢。」
「可不是嘛。我爸媽這回也下定決心了,他們說,以後我們家的家務活,都交給他倆做,還不許我幫忙呢。」
鄰居們笑道:「這是應該的,讓他倆好好練練。你爸媽要是想改主意,你可勸著他們點,這也是為了你哥和你姐好。這麼大的人了,要是沒人幫著連飯都吃不到肚子裡,那也太不像話了。」
他們還跟趙建華說:「華子,你也勸著點你爸媽,不能這麼慣你大哥和二姐了。」
趙建華:「……哎,我保證好好勸他們!」
鄰居們聊了一會,就散了。
趙建華和他的小夥伴圍著寧安,一個小男孩說道:「三姐,我們去河套子那兒玩,你去嗎?」
沒等她回答,趙建華就說:「姐,去吧,這會你也回不了家,回去就得被煙燻,還不知道他倆會弄到啥時候呢。」
寧安:「走走走。」
這群小孩都比她小個兩三歲,寧安混在他們中間,倒也不太起眼。
河套子已經在城外了,出了城再往外走個幾百米就是。
過了河再走幾百米,就是鄉下了。
這個河套,就是城裡和鄉下的分界線。
河的另一邊,是「知青農場」。
其實,知青下鄉工作早在1964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就開始了。
1964年1月16日,中央發布了《關於動員與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津市根據中央精神,選擇了一些公社建立了知青農場。
知青點的規模有大有小,集體住宿,分組勞動。大的知青點有四五百人,下設農田隊、蔬菜隊、窯業隊等若干小分隊。
他們雖然下鄉了,但是和村民並沒有交集,而是知青們在一起勞動。但是,1968年領袖講話之後,津市的這些知青農場就全部解散了,所有知青都分散到各個生產隊插隊落戶。
寧安站在河邊,望著河套對面的低矮農場。那就是趙建國積極想下鄉當知青的原因,他設想的是去對面那種知青農場,一群年輕人一起生活一起勞動,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想的挺好,可惜,等他下鄉的時候,這些農場就無了。
小夥伴們跟她說:「姐,你今天趕得巧。我們工具剛剛準備好,今天第一次捕魚。」
說著話,他們從已經開始枯黃的草叢裡扯出了一個……
「蚊帳?」
「哈哈哈哈哈,不是蚊帳,是我們做的漁網。」
寧安湊過去仔細看了看,抽了抽嘴角,說什麼漁網,不就是用廢棄的紗布口罩縫起來的嗎?
「你們這是用了多少口罩啊?」
「我們撿了好久才湊夠。」
「你們自己做的?」
「嗯嗯。我跟我媽學的,我媽用勞保口罩縫了個蚊帳。我學會了,然後我又教給了他們,我們一起縫的。」
寧安:「……真厲害!」
這是有多閒啊?
小桔子哈哈笑:「他們是為了吃啊。劇情里趙建華還給原主帶過烤魚,應該就是用這個撈的吧。」
第47章
精緻利己女主的對照組(7)
趙建華跟寧安說:「姐,你在這兒等著,我們要往裡走一走。河邊的水不太深,你不用擔心,我們不往太裡邊走。」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