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說辭。
贊成的皆是認為太子儲君名分已定,天資聰穎,教導他的幾位大儒都對其才學讚不絕口,完全具備了入朝觀政的資格,早點接觸政事,自是有益無害。
而反對方的理由就簡單粗暴了,拿年紀來說事兒,十四歲,雖擺脫了孩子的身份,但要說成年,卻也不夠,照以往慣例,皇子們都是成親、搬出皇宮、單獨開府後才會入朝觀政。
所以,他們用這個由頭阻攔,也不算是無理取鬧。
兩方人馬爭執起來,態度都很強硬,誰也不肯罷休。
贊成方是不敢退讓,他們有把柄被人抓著,根本沒有後退的餘地,只能硬著頭皮一條道走到黑。
反對方則是代表了其他皇子得利益,太子這麼早入朝觀政,根基扎得太牢固,他們支持的皇子咋辦?
所以,能攔一時算一時,最起碼,跟別的皇子之間不要拉開太大得距離,至少,也要等到皇后所出的四皇子長起來,有個人制衡著,才不會一家獨大。
雙方引經據典,吵的不可開交,一時間竟旗鼓相當,難分輸贏。
不過,更多的朝臣卻是冷眼旁觀,安靜的看戲。
尤其內閣的幾位,置身事外,都沒有下場的意思。
直到……
「肅靜!」
內侍尖利的聲音響起,大殿裡驟然變的落針可聞。
仿佛剛才的一切嘈雜,只是個幻像。
許懷義低著頭,嘴角抽了下,然後,下一秒,就聽到永平帝問,「許愛卿,此事,你如何看?」
永平帝這一問,滿朝文武的視線都不由自主的落在了許懷義身上,無不好奇他會如何作答。
支持還是反對?或者打馬虎眼、先敷衍糊弄過去?
也有人在猜測永平帝的用意,這是敲打警告,還是試探為難?
孫首輔大抵是最緊張的那個了,提著心,看向許懷義,連他自己都不清楚,希望許懷義給出個什麼答案才合適。
而許懷義對這一切都置若罔聞,他雖然早有預料,可真聽永平帝問到他頭上,還是難免心寒,眼底閃過一絲譏諷,語氣卻恭敬有禮,「回皇上,微臣贊成吳大人的奏請。」
此話一出,大殿又安靜了片刻。
大半朝臣都被他的態度給整懵了,這是啥操作?
不是前腳才拒絕了太子當女婿嗎,咋轉頭就這麼旗幟鮮明的支持了?
這分明前後矛盾啊!
既然拒絕了親事,顯然是不太看好太子,不願摻合奪嫡,可現在又如此斬釘截鐵得表態,算怎麼回事兒?
永平帝也怔了下,顯然許懷義的回答出乎他的預料,他不動聲色的又問了句,「這麼說,許愛卿也認為太子該入朝觀政了?」
許懷義再次明確的表態,不給人一點誤會的餘地。
永平帝眸光閃了閃,「許愛卿不覺得太子還太年幼嗎?」
許懷義無辜茫然的道,「十四歲還年幼嗎?太子聰慧過人,其學識才幹,眾人皆知,再留在上書房學習,遠不如入朝觀政更有意義,實踐才能出真知灼見,紙上談兵還是太淺薄了,故而,微臣以為,太子入朝觀政正是好時候……」
內閣重臣之一張閣老終於按耐不住站出來反對,義正言辭的駁斥了許懷義,認為此時提議太子入朝觀政,有拔苗助長之嫌,於政事有害無益,最好等太子大婚後,彼時心性成熟,也能更好的為皇上分憂。
他一表態,很快便又有幾個人跳出來反對。
顯然這幾人都是張閣老的門生故舊,支持的則是皇后所出的四皇子。
四皇子今年七歲了,如今也在上書房學習,勉強也算得上是聰慧,卻無法跟太子相提並論。
且他才是真正的年幼,想入朝觀政,有的等呢。
支持他的人都明白這點,他們改變不了年紀上的弱勢,便只能盡力拖著太子晚一點入朝。
許懷義也不是軟柿子,況且他還早有準備呢,張閣老拿拔苗助長說事兒,他冷笑著,對著所有人開啟嘲諷模式,「本侯就想問問,所有以太子年幼為藉口阻攔的諸位大人,你們說這話,良心都不會痛嗎?
就算能昧著良心,你們的臉就不疼嗎?
京城但凡有頭有臉的,有一家算一家,誰培養家族繼承人不是從小就帶在身邊悉心指導的?讀書是重要,可光知道讀書,不懂如何變通運用,那和書呆子有什麼區別?
你們家誰的嫡長子嫡長孫是只會鑽研學問的書呆子?
哪個沒有早早的跟在長輩身邊接觸家族事務的?<="<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