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角色體驗系統[娛樂圈]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75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無他,沒人想成為背景板里的襯托。不在一起演戲,至少還能騙騙觀眾,騙騙自己。

潘澤永說會開除演員,他當然也允許演員在開機的第一周退出。他本來就不是什麼喜歡為難人的人。至於那些留下來的坑,有人守著呢。

別忘了,《少年之死》可是有過話劇版本的。雖然劇情不一樣,但是故事核心相同。那些上台表演過的原話劇演員們只是因為資歷不夠而做了備選,現在有人退出,潘澤永和武晨遠巴不得順水推舟用自己人上位。

面對余尋光的氣場全開,有些人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有些人渾身是膽覺得自己遇到了大機會。那幾個頂上來的年輕演員都是畢業不到兩三年的新人,他們充滿了衝勁,仿佛就是那群不懼生死的少年們的現實版本。能夠和如今圈內頂尖男演員合作,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機會,他們高興還來不及,怎麼會因為膽怯而逃避?

他們一進組就黏上了余尋光。余尋光上戲,他們在旁邊觀摩;余尋光下戲,他們準備好問題請教。武晨遠有時都覺得他們煩人,嫌棄他們吵,聒噪,還毒舌地吐槽他們:「就硬舔。」

他絕對不承認自己是嫉妒。

武晨遠現在年紀也大了,這種撒嬌弄乖的事他是不屑於做的!

大家都是在一起工作了幾年的人了,熟人才開這種玩笑。面對武晨遠的嘴臉,他們也不客氣,「還不是我們和師兄親,師兄看我們懂事,也願意慣著我們。」

呸,不要臉,還師兄呢!懂事個屁!氣得武晨遠的白眼翻的比見凌爽時還要頻繁。

《少年之死》是一個所有演員論起來,都能喊「師兄」「師弟」的劇組。

左國明有一次都跟余尋光感慨,「好久沒有在這種氛圍的劇組裡拍過戲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娛樂圈,演員有選秀出身的,資本硬捧出來的,導演編劇攝影多的是不知道從哪個犄角旮旯里鑽出來的。一個劇組拉起來,不說工作人員之間認不認識,有些的甚至連大名都沒聽過。在草台班子的大勢所趨之下,怕是只有央視才有這種全專業組。

余尋光聽到這些話也不悲觀,甚至安慰前輩,「總會越來越好的。」

娛樂圈在接受,在改變,等到大浪淘沙,金子一定能被看到的。

余尋光一直認為,最終選擇的權利還是握在觀眾手裡。別說冰箱會不會製冷,影像藝術需要的是鑑賞力,在信息大爆炸的前提條件下,閱片無數的觀眾還能不知道哪些劇和電影是真的好看,哪些作品的盛名假得可怕嗎?

在良好的氛圍之下,《少年之死》的拍攝一天比一天穩定。

《少年之死》除了講階級、反抗之外,也有年長者對年輕人的不信任與輕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左國明飾演的校長和蘭玉修集中爆發的那一場戲。

蘭玉修最開始用言語刺激苗連凱只是覺得他吵鬧,也是出於不想再看到他高高在上的惡劣心理才「教訓」他。他是在苗連凱歸服於他之後才想到,原來有些路還能這麼走。

在這種全國混亂的戰爭中,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有知識分子和工農階級的矛盾,甚至有些文藝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的理想不一,理念不一,但是目標卻是一致的。

如果,如果能把大家的力量團結起來。

蘭玉修夢想見到更廣闊的天地。

然而看出他想法的校長卻覺得他天真。

「那麼多的人,從來沒有人做到過的事,你怎麼敢想,怎麼敢去做的。」

校長是慈祥的,他能接受收到戰爭波及的長青學院的學生,無可否認他是一個好人。

可他也是迂腐的。

他認為規矩就是規矩,是不能夠更改的。

這個社會的正常運行需要秩序的穩定,所以他也沒有強行要求過問英學院的孩子和長青學院的孩子融合。

蘭玉修在和他談話時,深刻而又直接道:「您雖然沒有像苗連凱那樣直接說出來,但是大家都知道,您同樣也看不起長青學院的學生。」

校長覺得這十分荒謬,「怎麼會?」

蘭玉修拿出證據,「您否定了他們會獲得比問英學院的學生有更廣闊的未來的可能,不是嗎?」

校長將這個孩子的話在口中回味,末了,他一笑,「你還是太天真了,孩子。」

蘭玉修也不接受這個評價,他少見地笑了,「是嗎?」

校長嘗試讓他明白,「就像苗連凱曾經說過的,問英學院的學生和長青學院的學生畢業之後,不,從出生開始,起點就是不一樣的。前者接觸到的社會資源是後者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我只是基於事實,做出了最中肯的判斷。階級這種東西存在了千百年,他既然能夠延續下來,就證明他是有道理的。」

蘭玉修找到了合理的辯論例子,「老樹的根枯死了,也能活個十幾年。與新的大樹相比,它的存在不亞於苟延殘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