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假如克蘇魯小說都是紀實文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41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雖然有些危言聳聽,但哪怕百分之一的可能,如果「交流即污染」是真的,那麼「網際網路是克蘇魯污染區」就會從一句調侃變成對事實的客觀描述。你偶然的一次刷新,不小心點開的視頻,私信里掉san的謾罵,都會切實地攻擊你的理智,把你拖入污染的泥淖。

一個人一生在現實中接觸的人,可能只有幾百個;但一條被不小心頂上去的高贊評論,就有可能讓這個收到上千人的謾罵,更不用提在網際網路吃飯、自嘲「化糞池中刨食」的博主們,一條熱門視頻就能讓他們接觸數以百萬計的人類,是現實中一個普通人一生接觸人類的上萬倍。

如果邪教思想能通過網際網路在很短的時間裡毒害數以百萬計的人,那麼沒理由邪神的污染不可以。

帳號註銷潮再次發生,而這次註銷後的人或許連遊客登錄都會非常謹慎:不僅僅發言是危險的,連旁觀也一樣危險——深淵不可直視。

就連白牙島的官方直播,彈幕也明顯冷清了。尤其當稀稀拉拉的評論區和龐大的觀看人數形成鮮明對比時,就更讓人唏噓。

「……沒想到末世還沒來,網際網路就先死了。」

這句彈幕孤獨地飄過,直到消失在屏幕邊緣,也沒有一個人回應——這一幕竟然有點兒毛骨悚然,仿佛正在觀看視頻的,全是不可選中、不可交互的量子幽靈。

「倒也不至於如此,」洛書也注意到了「萬馬齊喑」的異常狀況,很快想到是怎麼回事,「謠言還要重複一千遍呢,洗腦需要的次數隻多不少。如果一個平台到處都是惡意傳播污染的東西,那肯定會被封掉的嘛。」

「你看我們豚玖,」洛書立刻拉出一個正面典型:「污染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在洛書「說兩句」的示意下,程玖無奈道:「事實上,接觸連山學著作本身就是有污染概率的,甚至比通過交流發生污染的概率更高——我不是讓大家不要讀的意思。」

「隔離污染是有技巧的。最初接觸連山著作的時候,可以使用『情緒隔離法』,先通過第三方的轉述來了解內容,不直接閱讀原著,避免直面瘋狂混亂的情緒衝擊。等到已經大概了解內容,有了心理建設,再讀原著,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沒想到這句話被急於自救的網際網路平台奉為圭臬,很快就有平台開發出了「人機隔離」機制:

在原本的「青少年模式」外,增加了「人機隔離模式」,該模式下,用戶看到的評論內容全都是經過平台AI無感情轉述、降低情緒化和攻擊性的版本,畫面則調低解析度,變得極其模糊,用戶可以在看完「人機版」後,再決定要不要觀看高清版視頻,或者調出發言者的原文。

當然,因為算力有限,暫時只處理最近三天的信息,在「人機隔離模式」下,默認只看最新。

有沒有隔離污染的作用、是不是行為藝術另說,至少這麼一套操作下來,帳號註銷率確實降低了……

第213章 海嘯(一)

2029年的末尾,根據連山氣象台最新公告,自「尼莫點」起始的海底地震,蔓延影響範圍已經達到兩千多公里,在其影響下產生的海嘯,即將登陸距離尼莫點最近的三片島嶼群。

這三個登陸地點分別是:尼莫點南方,南極洲外海的馬厄島;東北方向,隸屬於智利的復活節群島;北方隸屬於大不列顛的皮特肯群島。

其中馬厄島上本來就沒有人類居住,此次不同尋常的海嘯會造成什麼影響,只能去問企鵝——這不完全是開玩笑,華夏連山委員會和動物行為研究員一道,給很多企鵝佩戴了攝像頭,希望能收集到有用信息。

皮特肯群島居民已經全部撤回大不列顛,同樣留下了大量攝像頭觀察。

三個地點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復活節群島。

復活節群島在十八世紀被荷蘭人發現,但在那之前,它已經存在了漫長的時間。放射性同位素測年顯示,島上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百年。

聽到這裡,你想到了什麼?

不錯——那個「鬼神的時代」。

連山學者並不確切地清楚「鬼神紀元」的起止時間,但根據《巴比倫星表》和周朝青銅盤「三垣二十八宿星圖」顯示「群星歸位」,而在戰國《甘石星經》中群星的位置已經幾乎與現代觀測相同,可以大致地判斷,「鬼神紀元」起始於巴比倫之前,終止於春秋戰國期間。

《甘石星經》成書於公元前三百年左右,那麼公元前四百年,玻里尼西亞人抵達復活節群島的時候,有可能正好處在「鬼神紀元」的末尾。

復活節群島受到格外關注的原因不止於此。更重要的是,在最大的一座(即復活節島)上,矗立著數百座巨大的石像。這些石像半身嵌在土地下面,露出地面的部分大多仍高達五到十米,分布在環島和丘陵上,絕大部分背朝大海。<="<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