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王的名聲極好, 溫文爾雅學問出色, 對待文人十分尊敬推崇。
他平日裡最愛詩詩詞歌賦, 言語之間對粗鄙的武將多有不喜。
恰好,大晉文官地位高, 在誰能夠上位這件事上, 文官是最說的上話的。
加之文人是掌握輿論力量的那部分人, 所以安王顯得聲勢浩大。
慶王就完全不同, 為人急躁粗魯, 他性情不好, 甚至還有些蠢笨的傳聞,對那四書五經是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啊!
兩人年紀都不大,都是十五六歲,幾乎是宗室里與皇帝血緣親近的子弟中唯二比較出挑的。
要說慶王本人名聲和安王差了這麼多,那他是怎麼做到和安王並駕齊驅的。
原因只有一個,慶王他父王死了, 安王他父王還活著呢。
這可是個安王拍馬也趕不上的大大優勢。
兩人都是皇帝的侄子, 他們的祖父都是先帝的兄弟們。
當初老安王雖沒與先帝作對,但是他是站了別人的,先帝登基後一直被圈禁在府內,並不允任何人將他放出來,
而老慶王則是被人所連累,當年勢力最大的太宗皇帝長子在察覺到先帝的威脅後立即下手心陷害。
先帝當然也不是軟柿子,反手就栽贓到老慶王頭上, 老慶王直接被押送回京,路上就莫名其妙就死了。
因為老慶王的死,太宗皇帝和諸皇子還撕了幾個月,誰也掰扯不明白到底是誰下的手。
太宗皇帝說要徹查,太宗長子說絕不是他,先帝說他絕對是清白的。
案子過去幾十年了都沒人清楚其中真相,也是因為老慶王死了,爵位才到了上一任慶王頭上。
這位更是膽小如鵪鶉,生怕自己那一日如同父王一樣莫名其妙就死了。
他一輩子活的戰戰兢兢,愣是年紀輕輕就去了。
陛下身為皇帝對宗室的子弟都很照顧,尤其是慶王殿下這種年幼喪父的孩子更是多加關照。
兩任慶王也死得其所,他們的後輩子孫竟然因此能手指碰到皇位的邊上了,這是身為太宗皇帝之子的老慶王都絕對做不到的。
陛下畢竟是選擇承嗣之子,一個是父親還活著名聲很好的安王,一個是父親死了但他本人並不出色的慶王。
私心裡,他更想慶王過繼過來,但作為一個君主,他又認為安王更適合繼承皇位。
在這種猶豫中,一時間僵持住了。
慶王沒有父親為他籌謀,本人也不算聰明,但他有個好母親。
慶王太妃是出名的精明強幹,慶王府上上下下全靠這位太妃操持,外滿的一應關係也是太妃在打理。
安王府不知為何突然停下了動作,不再鼓動朝臣奏請陛下詔安王入宮。
慶王太妃雖然不知道原因,但她敏銳的察覺其中必定有古怪的地方,立即也停下手頭動作不再鼓動朝臣奏請陛下詔慶王入宮。
她只是叫慶王安分些,經常進宮關心陛下身體,做好一個孝子賢孫。
曲瞻常在宮中行走,從前是不大願意察言觀色,但到了皇帝面前,他那個腦子轉的比誰都快。
能見到陛下的那一日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動作,他從宮裡出來就往賀雲昭這裡跑,然後躺在榻上從頭到尾的回憶一遍。
次數多了,他也小心的說給賀雲昭聽。
兩個人都是極聰明的人,從頭到尾復盤一遍能得出不少東西,甚至角度不同能夠越辯越明。
有一次曲瞻講安王進宮給陛下請安,說了幾句話,明明是極投陛下喜好的詩詞,陛下看著沒什麼變化,甚安王走時還賜了東西。
只是之後半個月不曾叫安王在進宮,反倒是慶王被叫進去兩次,只是說話不討陛下喜歡,出來的特別快。
兩人細細一品,賀雲昭便複述了一遍詩詞,「這位寫的詩詞是先帝最喜歡的風格,陛下是不是想起了先帝,所以心情不是很好。」
曲瞻道:「想起了先帝為何心情不好,之前有幾次陛下提起先帝很是推崇。」
賀雲昭沉思片刻,「或許是陛下想起如今位置要給先帝的對手,心裡不平。」
曲瞻思索片刻,「所以是不是陛下對兩位王爺都不是很喜歡?」
賀雲昭:「陛下心裡更加屬意喪父的慶王?」
兩人刷的一下扭過頭對視一眼,黑白分明的兩雙眼睛裡全是震驚,如今朝堂上可是提及安王的聲音最大!
顯然每個人都陷入了陛下性格溫和願意採納百官意見的誤區,而陛下有他自己的傾向。
兩人同時捂住嘴巴,好像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一樣震驚,可惜這種猜測不能和任何人說。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