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對方辯友是我男朋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9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報告》還顯示,當遭受網絡暴力攻擊時,網民回擊手段多集中於關閉評論或開啟過濾功能、向網站或有關部門舉報以及不予理會,分別占比為 38.84%、38.58%、35.32%,可以看出在應對網絡暴力的時候,選擇關閉評論或不予理會這樣的「迴避式」方式仍占大多數。這樣被動式地任由謠言傳播不採取任何積極的舉動造成的結果就是微型暴力現象層出不窮,惡意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理,所以在面對這樣的暴力下,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抗爭。

抗爭不是互相謾罵,以暴制暴,而是理性回擊、澄清事實、利用規則通過相關平台進行舉報等一系列反駁行動以肅清網絡烏煙瘴氣的現象。更是一種對自我的肯定和對惡意的回擊。

首先,抗爭可以更深層次地解決微型暴力的負面影響,打破『沉默螺旋』效應。如果不在暴力發展的最初期進行遏制,可能會演化為更為大型的網絡暴力。如杭州女子的取快遞被造謠事件,一開始造謠者是在微信群中散播謠言,可是卻一傳十十傳百地迅猛擴散,一個莫須有的謠言從一個微信群走向了全國人的視線範圍內。如果一開始有人制止或者求真而不是當個吃瓜的樂子人是否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呢?這就是傳播學中「沉默的螺旋」效應的體現,為了避免孤立或衝突,放棄自己的觀點或保持沉默,結果一方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聲音逐漸弱小。一個小小的謠言擴散成了大型的網暴,何其可悲?

其次,抗爭更是對自我權利的捍衛以及保護精神健康的積極應對策略。野馬效應指出:因一點小事引起過度的情緒反應,最終會導致自我傷害。在微型網絡暴力中,這種傷害已然造成,我們要做到的是控制這種傷害不再擴大化。一味地退讓和避開只會讓對方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因此而變本加厲地進行攻擊,加劇這種惡意的擴大化,被網暴者的情緒會變得越來越失控,從而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傷害。如創作者在遭受到對內容的質疑和對不實信息的造謠時,如果選擇澄清和反駁才會讓事件平息,得到應有的正義。又如公眾人物在機場的穿著引發熱議,其積極抗爭後得到了良性反饋等。

綜上,在面對微型網絡暴力時,抗爭才是普通人更應該採取的行動。

主席:感謝反方一辯,下面有請正方二辯質詢反方一辯,規則如上。

正二:好,謝謝主席。大家都是打辯論的,可是近幾年辯論圈外看辯論的人卻越來越多了,我們經常會在彈幕上看見很多『指點江山』的外行人發出一些看似正義的言論,比如『這個二辯怎麼老是打斷一辯的發言?真沒素質』,然後就會有熱心網友解釋『這是質詢環節的規則,是可以打斷的』,但是解釋了幾年了還是會有人罵我們二辯沒素質,請問澄清起到了什麼效果?抗爭起到了什麼效果?

反一:但是因為有了這些抗爭才會讓不熟悉辯論的人了解規則啊?隨著越來越多正常的人知道這種規則後,這樣的言論不也變少了嗎?

正二:所以對方辯友也認為是正常的人知道後不會再謾罵,但是在網絡上隨意攻擊他人的人是正常人居多還是不正常的人居多呢?正常的人也不會沒事罵人吧?那些不正常的人就算知道自己錯了他會承認自己做錯了嗎?跟這種毫無邏輯不講道理的人澄清有什麼用呢?

反一:所以有投訴機制啊!我方有數據表明B 站、抖音、快手等大都管控彈幕、評論環節——

正二:我打斷一下,對方辯友一直在表明舉報也是一種抗爭的方式,但是你選擇舉報之後平台處理是有一段時間的,甚至根據我方的查到的數據顯示,很多時候平台對於某些言論是不作為的,舉報究竟主動抗爭了什麼?您方並沒有舉出實例證明。再問對方辯友,你說抗爭是對自我身心的保護,可是您方如何解釋粉發女孩經歷網暴後給對方留言闢謠後對方反而變本加厲導致她走上絕路?她沒有抗爭嗎?她沒有澄清嗎?在這麼長時間的抗爭里她是心裡狀況變好了嗎?

反一:所以我們要把這種暴力扼殺在源頭——

正二:網絡世界的虛擬性會讓人內心的恐懼隱匿於黑暗中,他們只會覺得自己不過是打了幾個字而已,你越抗爭他們就越興奮,哪一次的大型網暴不是因為抗爭引發的更加激烈的罵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