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梅樹村蘑菇批發門市部市中店的門面照就這麼出現在了南河日報上。
周漁也有個私心——門市部經營範圍擴大了,門店也要增加了,他們之前開業,是求著人家給自己東西,其實門類不是特別全,選擇範圍也很小,如今有了這個招牌,倒是可以來個省內招商會,豐富一下產品。
不過這事兒還得等店員招完了再說,否則他們根本忙不過來。
而這樣一篇報導,顯然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巨大的轟動。
周漁早有想法,所以拜託余小芳給她留下兩百份報紙,好當作GG招牌,哪裡想到,余小芳給她打電話說已經寄出的時候,還說了一件事,這一期的南河日報直接賣空了:「這是第一次,我們又加印了一次,還是不夠,很多人都到報刊上來問詢,想要看看寫你的文章!」
當然,周漁也收到了新的來信——比上次上南州晚報的時候要多多了,有問她為什麼要開門市部的,有問她有沒有什麼致富新門路的,有問她自己的法子行不行的?有問她能不能幫自己也開家門市部的,還有跟她說自家窮得要死周漁能不能借錢的。
周漁:……
門市部也多了一些人,用王建的話說:「一看就不是來買東西的,跟當初張陽縣餅乾廠來的時候很像,進來後四處撒麼,問問這問問那兒,還守在門口數人流。」
這顯然比寫信的更有行動力,是來實地看看,至於看什麼,每個人的目的都不一樣。
但有幾個人引起了周漁的注意力。
五個人的隊伍,其中三個人穿的很時髦,兩個人穿著更本地化一些。三個人根本不開口,由這兩個人帶著,一路從市中店轉到了城南店,五個店鋪一個都沒落下。
王建覺得不對,專門打了電話給周漁:「奇奇怪怪的,說話也都是小聲,別是有什麼不良居心吧。」
周漁倒是不認識,不過一瞧就知道怎麼回事了,85年前,夏國引進的外資,大多是香江那邊的投資,有香江人一點不意外。
但這會兒引進的外資幾乎都是跟各大國企工廠合作,進行聯營,所以周漁也沒有上前自我介紹,而是說:「應該是香江那邊的投資者,不用管他,讓他們逛就是了。」
王建點點頭,這才匯報正經工作:「那三十個人我都通知到了,讓他們準時來面試。」
周漁最終收到了大幾百封信,但說真的,大部分人寫的東西都是不能用的,最終優中選優,周漁選出了三十人。
這三十個人中,有的對經商非常了解,一看就是有家學淵源,有的非常認真,雖然並不太懂,卻用各種詳實的數據告訴周漁,他做了多少功課。更有兩者兼顧的,周漁其實都挺滿意的,讓他們來面試,只是要看看本人如何,篩選出一些不合適的人。
面試時間就定在了後天,地點在市中店,時間是下午一點,這是給住的遠的人有時間趕過來。
定好這個後,周漁就出了門,準備回家。
哪裡想到,在路口又碰上了這一行人,他們並沒有乘著小轎車離開,反倒是一直在店旁轉著,有個香江人在不停地數數,應該也是計算人流量的。
周漁就好奇起來,按理說,香江別說小賣部了,就是連鎖超市也有很多,他們不應該看上她這個小生意。這會兒怎麼一看就很看重的樣子。
不過離得太遠,周漁也聽不到他們說什麼,想了想後,她乾脆將圍巾從包里拿了出來,直接裹在了身上,遮住了臉——她是在南州晚報上露過面的,這時候上報紙的人少,再說她也不醜,恐怕有不少人認識她。
這樣一捂著,大冬天的誰也看不出來她是誰。
這樣,周漁才慢慢走過去,過去的時候就聽見對方正在用粵語說話:「客流量不錯,客單價也不低,的確是賺錢的買賣!」
被匯報的人,二十多歲的樣子,點頭道:「我知道了,回去吧。」
略微一等,就有一輛小轎車過來,幾個人就坐車離開了,周漁想了想,直接拐到了一旁的郵電局,給伍月華打了個電話:「伍總,咱們市里來香江客人了?」
伍月華也不知道:「沒聽說啊。怎麼了?」
周漁就說:「您幫我打聽一下吧,三個人帶著兩個本地人,他們來幹什麼的,是投資嗎?」
伍月華點點頭:「行吧,我去問問,一會兒打給你。」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