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國日化1981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19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我去國家電視台是送咱們自己的GG。」

張小翠恍然大悟,「就是國家日報選了咱們當正面典型,你幫著他們把這事兒做的更好,只有他們越好,咱們才能坐穩了正面榜樣這事兒!」

「對!就是這個道理。一滴水只有把自己放進大海里才會永不乾涸。我們一家當模範雖然短時間內能吸引很多人來,但從長久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事。」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周三春忍不住說出來前兩天周漁念叨過的話。

周漁點頭:「是!我們太弱小了,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大家認同服務業就應該搞好服務,跟我們學習,而不是成為辯論的焦點,同行的眼中釘,時不時跟供貨廠作鬥爭。這種不安全感,對我們發展壯大沒有好處。幫著國家日報也是幫著自己,盤子做大機會才多嘛!」

這麼說,張小翠算是明白了,吃飯的時候,她都忍不住看周漁,周漁被她看的心裡發毛,笑著問:「你吃飯看我幹什麼?」

張小翠說:「我覺得你不一樣。從開始帶我們賣蘑菇就不一樣,好像跟張金鵬,嚴華他們都不一樣,他們是只管自己,你做買賣是另一條路,你很願意幫別人。」

而同樣,拿著那個錄像帶的徐飛也覺得周漁不一樣。

說真的,徐飛遇見過很多採訪對象,和藹的鄉親,滿嘴套話官話的幹部,一臉奮鬥的小攤販還有被批評了就破口大罵的售貨員。

但周漁這樣的,他沒碰見過。

周漁純粹的感謝,他能理解——國家日報當成正面典範,按著原先的經驗,但凡要經過南河的,都會去看看的。他給他們擴大了名氣,帶來了顧客,這不應該感謝嗎?

周漁要是興師問罪,他也能理解——他從來沒考慮過這點,即便是正面報導也會給採訪對象壓力,甚至是承受不能的壓力。那麼多供貨廠退貨,他能理解一號店的難處,周漁罵他也正常。

可誰見過這樣的。

她不是純粹的因為利益而感謝或者生氣,而是從一個被動的被報導的對象,變成了主動出擊的參與者。

這就是可以把握政策的商人嗎?他們是如此的智慧勇敢,臨危不懼,左右逢源,又善於把握任何可以把握的機會。

他看著手中的錄像帶,他沒接觸過GG片,但他採訪過電影人,他知道這一行的成本有多高。

但這樣成本巨大的新鮮東西,周漁在來之前就已經拍出來了。

為的不過是一個很渺小的機會——日報發出這樣的專題,是想引導社會新風氣的,但即便是又怎樣?報紙和廣電可是兩個系統,甚至頂頭上司都不是一家,一般人誰會寄希望於這個?

不得不說,周漁讓他看到了原先不曾了解過的一個群體,仿佛打開了新的世界。

這也太瘋狂了!可這也太有衝勁了!知道不可為也要試一試,他仿佛聽到了改革之下衝鋒的號角了!

而這!不恰恰與他專題里所批評的大鍋飯,混日子成為鮮明對比嗎?

徐飛看著手中的錄像帶,終於還是腳步一拐,向著主編的辦公室走去。

倒是周漁,下午就跟著周三春一起去了國家台GG部。從1979年開始,國家台就開辦了GG節目《商業信息》,通過三年的發展,目前GG的形式已經比較多樣化。

有單純的文字GG,也有帶圖像的GG,周漁從買了電視開始,就讓電視寶寶周朵幫忙記錄一下,看看國家台的GG都是什麼牌子的。

經過半年的觀察,幾乎都是國營單位,最差也要在當地小有名聲。

門檻其實挺高的。

說真的,周漁本來沒準備這麼早投GG——他們一號店還沒出省呢。在報紙上宣傳一下讓大家知道有這個店鋪就行了,在全國宣傳,大家看得到買不到,這不合算的。

但日報的這個專題,一下子讓一號店全國皆知,不鞏固一下著實可惜。可時間提前了這麼多,他們剛成立,條件就差了點。

只能說,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預料的,只能見招拆招。

GG部就在國家台邊上的一個樓里,跟海市日化廠的業務處一樣,專門開闢了一個地方,省的來人影響了其他人的工作。

周漁和周三春到的時候,下午剛剛上班,外面已經排了一溜人。這會兒已經是六月下旬,北方的天氣熱了起來,走廊上連個風扇都沒有,真是又悶又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