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隨風興致缺缺地吃完飯,君若拖著它去正房。所謂拖,就是從隨風背部半抱起來、托著它兩個大爪子往前走,走一段隨風嫌彆扭,便會自己走。
說起來,隨風現在這大體格,她哥哥也是拎起來就走。她倒是有那力氣,奈何不是哥哥高大頎長的身形,她抱隨風比抱著個大男人更有難度,當然,也更滑稽。
到了正房,隨風自顧自坐到蔣氏為它專備的涼蓆上。
蔣氏做了骨酥魚、荷葉雞、花香藕、肉絲炒豆苗,另有千層饅頭和綠豆粥。她飯量小,君若也不主張擺一大桌卻吃不了幾口,兩個人四道菜正好。
「都是我想吃的。」君若笑盈盈落座,拿起一個饅頭,就著菜,吃得津津有味。後來吃了兩片花香藕,就分一些到碗裡,淋上辣油。
蔣氏嗔她一眼,「就這一樣清淡的,也不肯好好兒吃。」
「沒法子,越熱胃口越差,辣味開胃。」
「記得多喝點兒綠豆粥。」
「嗯!」君若夾了塊荷葉雞,轉身招呼隨風,「小子,要不要吃?」
隨風漫不經心看一眼,繼續望著映著霞光的明瓦。
「沒口福。」君若只好自己享用。
蔣氏瞧著隨風,眼角微濕,「總是隨風最記掛月霖,上回會試,它送出去,就那麼眼巴巴地瞅著……」
「是啊,哥哥沒白疼這傻兒子。」君若坐到蔣氏身邊,攬了攬蔣氏的肩,「您也想哥哥,我知道,只管與我說,不過這會兒先吃飯,好嗎?」
「好,好。」
端午臨近,居士巷三家籌備得樣樣俱全,君若派人去問過,得知魏家、沈府、沈夫人那邊亦然,便安心準備過端午。
五月初三,煮粽葉,泡粽子米,洗蜜棗,做豆沙,做鹹味粽的餡料。
五月初四,廚房、會包粽子的僕人分散到幾處,開開心心地包粽子。
蔣氏這邊,有君若、趙媽媽、堯媽媽、楊柳和曉風,六個人圍坐在偌大的矮桌前,一面說說笑笑,一面分工忙碌。
因著蔣氏和君若的不斷努力,氛圍又洋溢著歡快,隨風心情好了不少。這會兒,坐在君若身側稍稍靠後的位置,好奇地看著她包好一個個小巧的粽子,偶爾,大腦袋一歪,貼著她背部,打個小小的瞌睡。
蔣氏有些替小傢伙遺憾,「可惜,我們隨風不能吃粽子。」她已問過君若了,曉得就算是鹹味粽,隨風也是不吃為好。
君若想了想,樂得讓隨風有參與的感覺,「沒事兒,明兒給它包幾個大的,裡面只放肉和排骨,單獨蒸一下,好歹是那麼回事。」
「這法子好。」蔣氏瞧著隨風,滿眼慈愛,「等到來年做粽子,隨風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曉風接道:「說不定還會犯嘀咕:瞧著做的時候沒排骨,怎麼我吃的就有?」
大家都笑起來。
同樣的一日,長寧長公主率領顧月霖、李進之、沈星予和千名官兵,幫助兩個村落的百姓搬到就近的軍兵營房暫避。
兩個村落緊挨著,名字以南北作為區分,人口共計四千餘人。
這麼多人,自然是大村落,在風調雨順的年月,所在地其實很有優勢,離熱鬧的鎮、縣不算遠,百姓除了務農,還能找到其他貼補家用的活計。
一千軍兵,有一半的人臨時充當車夫,各趕著一輛馬車,一大半有車廂,餘下的是平板車。
全是長寧從附近臨時徵用的。
這些村民都要帶上行囊,換洗衣物、存的銀錢等,路程又需要將近整個白日,很多人定然支撐不住。
老弱病殘全部乘坐馬車,其次是半大不小的小姑娘、太胖或太瘦的男女,再就是比較重的行囊。
行囊送到馬車上,有專人記錄,並在竹篾上填寫姓名,再把竹篾交給寄放包裹的百姓,交代兩句。
村民本就會在包袱上做記號,拿到竹篾,便妥當的放進包袱里;等到拿回時,找到對應的竹篾交還,記錄之人划去記錄,才能領走行囊。
這樣一來,便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拿錯的事發生。
只這一件事,村民就對長公主滿心感激和欽佩。人家可是真真正正的護國公主,當年為國為民流血流汗,到了如今,竟能為百姓考慮到細緻入微的地步,任誰能不動容。
再一點,長寧御下有方。官兵的面相或許有天生的冰塊臉、麻木不仁臉,但對百姓說話時都很和氣,比起那些動輒吆五喝六輪鞭子的衙役官差,實在是天壤之別。
這些村民所不知道的是,今日這些軍兵之中,有幾十號就是他們最厭煩的那種衙役。
在此之前的幾日,長寧已經帶著顧、沈、李和他們安置了大幾千百姓。那些把自己當大爺、對百姓耍橫的,長寧全賞了一通鞭子,還不准任何人裝死,得接茬跟著她辦差。
有那些人的例子擺著,誰還敢跟百姓擺譜?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辣笔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